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统计局专栏>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数据及解读>统计分析>统计分析
2023年运城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步伐稳健 承压前行韧性凸显
发布时间:2024-03-04 10:10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运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运城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进服务业经济提质增效,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呈现韧性逐步凸显、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涌现的恢复态势。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接近230亿

  近年来,运城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连续不断出台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以下简称“规上服务业”)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全市规上服务业在库企业304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4.7%,实现营业收入229.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0%。

   (二)调查单位数量排前,行业门类全覆盖

  从近年列入国家统计局直报企业数据库的变化情况来看,运城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基本保持在240家—310家之间,截止2023年底,一套表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单位达到标准的有304家,在库企业个数处于全省第二。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度规定的调查范围,规上服务业调查的10大门类中,全市都有所涉及,门类覆盖率达100%。

  (三)行业发展情况向好,呈现“五升五降”趋势

  2023年,运城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十大行业营业收入呈现“五升五降”态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6.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3.2%;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10.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9.6%;房地产业同比增长5.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个行业分别下降1.8%、25.3%、14.1%、4.9%、9.8%。 

  (四)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奠定经济运行基础

  2023年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虽小幅下降,但随着现代物流行业“互联网+”新理念的引领,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营快速恢复。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1.0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8.3%,较去年同期增长6.6%,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9个百分点。从十大行业营业收入占比可看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最高,成为规上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道路运输业较去年同期增长15.1%,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8个百分点;邮政业较去年同期增长11.5%,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

  (五)用工情况总体稳定,职工薪酬良性增长

  2023年底,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用工人数3.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0.9%。10个行业门类中,有3个行业门类用工人数保持加快增长。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末用工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20.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期末用工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6.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期末用工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3.0%。规上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增长5.5%,保持增长态势。8个行业应付职工薪酬实现增长,2个行业同比下降。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应付职工薪酬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8.9%、14.2%、12.1%、1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2个行业分别下降3.8%、2.2%;其他4个门类均实现小幅增长。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企业影响较大

  运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受制于经济发展及地域限制等影响,在库企业个数虽多,但总体规模不大,从企业规模数量及创收比重看,2023年底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有31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家),占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10.2%,实现营业收入159.5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69.4%,且在库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规上服务业发展缺乏多点支撑。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导致竞争力差,抵御外界风险性力量有限,尤其是重点行业发展表现出对龙头企业极高的依赖性,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数据波动对行业甚至经济整体都会造成波动,不利于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区域间协同性不高,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当前运城市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市场基础不牢,各个区域协同性不高,产业由低级向高级推进仍有难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程度不够,区域集聚性不强,数字化经济对产业升级和变革引领作用不强,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生活性服务业多集中于居民出行等“刚需”行业,为居民生活提供生存资料消费,提供发展和享受资料的健康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产业规模小,业务单一,尚未融合以促进新业态发展。

  (三)市场环境复杂严峻,经营发展压力增大

  因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严峻性,市场需求不足、成本费用上升、人员招聘困难等因素依然制约企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压力。根据四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3.8%的企业认为市场竞争激烈是企业经营面临的首要突出问题,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10.9个百分点,市场需求不足、用工成本上升较快也是困扰企业经营的主要痛点,分别占31.2%和19.8%。此外,在享受了政策扶持的企业中,享受减税降费政策的企业占受调查企业的比重为88.5%,有52.3%的企业表示未享受相关政策的帮助和支持,企业填写未享受到优惠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不符合政策标准、不了解所属行业是否有专项奖励政策等。

  (四)部分行业盈利困难,企业运行不容乐观

  运城规上服务业仍有部分行业难以实现盈利。根据调查单位上报的2023年数据显示,全市十大行业亏损面达30.0%。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利润总额去年为负,今年由负转正,增加8966.8万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润总额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6.2%、3.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五大行业利润总额均呈下降趋势。

  三、促进规上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加快行业恢复步伐

   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加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监测,加大消费券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恢复较慢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督促落实促进消费回暖升级相关政策。抢抓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重要消费节点,加快打造特色消费新场景,激发新型消费潜力,推动文旅市场加快恢复。继续落实对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困难行业纾困帮扶力度,推动生活服务消费加速回补,助力升级消费加快恢复。

  (二)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主动靠前服务企业,做好各类优惠政策宣传解答,帮助解决企业现实困难和诉求。积极引导困难行业、困难企业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强化预期引导和管理,加快推动恢复滞后行业复苏提振,引导拓展市场,促进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有利时机,进一步巩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较快发展势头。积极引导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发展产业链经济,进一步提高行业竞争力。加服务业企业扶持力度,特别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针对调研了解的共性问题和困难出实招,稳住量大而广的市场主体。

  (三)持续发力精准施策,巩固就业恢复势头

   做好政策研判优化营商环境,坚持精准帮扶,研究针对性的举措,持续加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力度,有效增强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预期信心。主动跟踪重点企业需求,积极引导重点企业拓展市场。持续为服务业企业纾困解难,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加强对恢复滞后行业的调研、监测,深入了解相关企业经营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及时有效给予精准帮扶。对生产经营暂时遇到困难但发展前景较好、恢复有望的企业,加大稳岗补贴的返还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助力服务业稳就业。

  (四)发挥区域协调优势,强推企业升规入库

  发挥各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做好区域服务业产业布局,有效发挥地区服务业张力和全域服务业合力。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提升财税政策惠及企业的广泛性和有效性。统筹利用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吸引优质服务业企业落户,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优势,助力快速恢复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利用经济普查有利时机,摸清企业发展家底,督促达标升规企业及时入库,并指导企业做好新增入库相关准备工作。

  (五)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深化“两业融合”发展

  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入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柔性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实现研发、设计等专业化服务与先进产品制造相匹配,提升生产性服务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形成二者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引导推动科技工作者、归国留学人员、高校毕业生投身服务业,形成“干军万马”“百舸争流”的局面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现代服务企业为主要投向,撬动社会各类资本集中投入现代服务业领域,助力运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