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运城要闻
考古河东解构“何以中国”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赵迪 发布时间:2024-02-23 09:17

万件出土文物入藏运城博物馆,运城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探寻文脉根脉,守护中华文脉。2023年11月28日,10675件我市境内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正式入藏运城博物馆,充分展示了古河东从百万年以前到清末近代的社会发展变化,是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具体实物见证。2023年,全市公众考古事业发展成功“破冰”,第三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夏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进一步论证我市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独特方位,首次举办的“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大型公众考古活动,以科普性、专业性、互动性推动考古成果转化和文旅融合,展示运城考古的雄厚魅力。这一年,全市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不仅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不断建构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迈向自信自强的有力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时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化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历史遗存灿若繁星。运城,也在其中熠熠生辉。可追溯至243万年前的芮城西侯度遗址,发掘出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第一次由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地理坐标就定位在夏县西阴村,它体现着中国考古学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也是考古地层学中国化的开始;夏县师村遗址发掘出的数枚石雕蚕蛹,将养蚕缫丝的时间坐标定位于距今6000年前,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形象,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

  2023年,是运城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年。

  这一年,我市公众考古事业“破冰”成功,“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启动;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全面提升地下文物保护水平;第三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夏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举行,进一步论证我市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独特方位;万件出土文物入藏运城博物馆,我市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破冰” 我市公众考古事业新面貌

  6处重要考古发掘工地、5场学术讲座、16次公众开放日活动……历时1个多月,我市首场“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大型公众考古活动迎接南来北往的参观者,一同在学术与实践中见证“何以中国”里的运城刻度。

  活动从2023年10月20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上旬,绛县西吴壁遗址、夏县辕村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闻喜上郭古城与邱家庄墓地、芮城坡头遗址、垣曲北白鹅墓地6支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的队伍都参与了此次活动。每个考古工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共开展16场公众考古活动。同时,还在运城博物馆举办5场学术讲座,由各考古发掘工地项目负责人向公众讲述考古知识及相关研究。各县文保中心为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各项统筹工作。

  考古发掘的过程,亦是文化再现的过程。一个个发掘现场,参观者们分批进入,走进考古的世界,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

  考古工地上一片不起眼的碎陶片,可以根据纹饰辨别年代。如果幸运的话,再找到其余几块陶片,拼成一个完整的陶器,即可窥见过去岁月里河东先民生产生活方式之一角。参观者所走近的一个个探方,不仅仅是考古工地的工作面,更是这片土地堆叠、积压下的区域历史。

  在闻喜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地,考古工作者不仅讲述了遗址的灰坑布局、遗迹遗存等相关知识,还带领大家参观考古过程中出土的陶器等。同时,参加活动的考古爱好者在学习了洛阳铲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后,进行实地体验。

  “近距离接触考古世界,深受震撼。可以说运城的厚重历史在这里具体起来了,这里的每一抔黄土都不简单!感谢考古人员在这样艰苦条件下的付出!”48岁的程迎泽是一名历史文化爱好者,十分喜爱考古,家在新绛县的他一看到公众考古的消息,立即敲定时间迅速报名。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考古学的进一步了解,才能更加骄傲于运城的文化繁盛。

  运城市东康中学学生陈奕玮说:“参观完西吴壁遗址之后,不仅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更加了解了河东先民的无穷智慧,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与自豪。”更有专程从太原、西安、三门峡等地赶来的考古爱好者,争先恐后地在讲解与参观中感受河东这片古老土地带来的文化温度。一次考古爱好者们期待已久的“破冰”活动,不仅让广大群众感知运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更在不断提高全民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意识中,推动全市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 持 历史文脉绵延不息

  2023年10月27日、2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夏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夏县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考古领域的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省、市相关媒体的记者等100余人参加。

  至此,我市已成功举办三届“西阴论坛”,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论述的主动之为,也是扎实推动中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在本届研讨会上,共有17位专家围绕“夏时期的中国”作主旨发言,对夏时期遗存考古成果展开学术研讨,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并指明晋南大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在精彩纷呈的发言中,专家们高度认可晋南地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以运城为中心的晋南豫西这一带就能够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顾2023年,我市配合实施6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积极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夏县东下冯遗址、夏县辕村遗址、绛县西吴壁遗址、闻喜上郭古城与邱家庄墓地、芮城坡头遗址、垣曲北白鹅墓地,进一步论证运城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我市积极做好考古前置工作,配合全市基本建设,完成考古勘探项目211项,发现古墓葬541余座、古遗址10处,近现代墓葬92座。与山西考古研究院合作,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37项,完成25项。完成遗址发掘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陶片两万余件。发掘古墓葬973座,出土文物标本3800余件套。

  2023年,《运城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方案》《运城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推动我市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地上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国保项目立项申报工作,加快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实施进度;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公布了第一批10处市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资源管理,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开展文物资料整理工作,更新完善文物资源信息;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圆满完成盐湖区试点工作……

展 望 万件文物入运博

  刮削器、彩陶钵、敛口钵、陶马俑、瓷枕、十二生肖俑……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釉陶、盛唐的彩陶、宋金的瓷器、明清的铜镜……

  永济市独头村、晓朝村,新绛县窑头村,平陆县茅津村,绛县东关村……

  4961件套(10675件)出土文物,时间轴从百万年以前至清末近代,出土地点遍及我市多个县市。这批来自广袤河东的文物,携带着历史泥土的气息,于2023年11月28日“入驻”运城博物馆。

  这批被移交至运博的万件文物,涉及旧石器时代的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西阴遗址,夏商周时期的东下冯遗址、倗国墓地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品,充分展现了古代河东大地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变化不同方面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也是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具体实物见证。

  运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文物资源丰富,拥有24座博物馆,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此次移交文物的范畴是运城市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包含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运城市考古队历年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山西考古博物馆馆藏运城市出土文物,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运城市考古队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联合发掘出土文物等。

  万件文物,将时空交叠,生动再现了古河东的生活场景与社会风貌,让人们在深入了解河东文化的基础上,再一次深刻感受脚下这片土地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与跨越百万年光阴不变的深厚历史底蕴。

  “运城出土的文物,更多承载的是运城的历史信息,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挖掘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文物的前世今生,将运城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重要性继续挖深、走实。”运城博物馆馆长王大奇介绍,这批文物入馆后,将严格按照文物管理办法,开展藏品登记、建档建卡等工作。

  对博物馆而言,藏品入藏后,采集信息、建立详细档案,要弄清文物所属遗址、流传经历,还要弄清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保管好、研究好、阐释好这些文物,对我市历史传承、文化传播及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补充、完善运博展陈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让参观者更直接地了解运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成果。

  我市考古人一次次躬身田野的执着,唤醒了沉睡在泥土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也将在博物馆里,为来往游人诉说源自历史深处的一声声吟唱,也必将在活化利用中见证中华文脉的永续传承。

  这一年,全市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不仅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不断建构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迈向自信自强的有力见证。

  运城,在探寻“何以中国”的解读中,掷地有声!(记者 牛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