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统计数据>统计分析
运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策及其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01 09:02

  一、研究背景、意义和相关概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其具有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就业创收等多方面效益。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提出“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规划、纲要文件为推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用好生产性服务业的牵引作用指明了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作为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运城市作为山西省服务业规模较大的城市之一,服务业经济总量已超越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持续扩大,成为全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增长点。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背景下,运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促进运城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和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但运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政策方面还存在些许不足,这就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运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策及其路径,不仅可以全面深入了解运城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发展政策和措施,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战略性指导和市场方向,为进一步推动运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统计界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以提供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为主导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经营性和可贸易性的特点,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也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投入服务,是加速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

  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改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对于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特征的有关活动进行再分类,从而制定印发了《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在2019年,根据现实情况,国家统计局修订编制形成新版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2019版《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行业。

  二、运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础逐步向好

  近年来,运城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交通、物流、旅游、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重点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加强财政投入、加大供地保障、鼓励科研投入、推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市上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产业链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关联产业、同类企业同类产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如2021年发布的《运城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能力;2022年发布的《运城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2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在政策引领下,全市服务业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在复杂变局中保持较好增长,为全市经济稳步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运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979.9亿元,同比增长4.9%,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占GDP比重达到42.6%,占比分别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高出27.3和0.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5%,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比,分别高出24.1和0.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了2.3个百分点,逐渐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2022年,全市共26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为214.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增长3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增长64.8%,三个行业对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6.8%,生产性服务业展现出较好的生机活力。

  (二)创新驱动稳步加强

  近年来,运城不断加强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以支持、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努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和潜力,旨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2020年,运城发布了《运城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通过专项资金兑现,放大政策激励效应,以支持、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机构)进行科技创新;2022年发布了《运城市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若干激励措施》,力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促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

  在政策推动下,全市创新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创新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末,运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53家,比2021年末增长了48.0%;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为346户,比2021年末增长了30.6%。二是发明专利稳步增加。2022年,全市授予专利权2554件。其中,授予发明专利权229件,增长2.2%。三是企业研发动力有效提升。截止2021年末,运城市纳入科技统计的规上工业企业共788家,比上年增长29.6%;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8.9亿元。

  (三)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1.交通物流加速发展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涉及领域广、带动作用强,是畅通供给需求流通体系和强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保障。运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交汇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再加上现代化立体式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为物流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近年来,为促进全市现代物流快速发展,运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2021年发布《运城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黄河金三角加工制造业物流集聚区、中西部现代物流枢纽节点城市;2022年发布《运城市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开展绿色高效物流服务体系建设;2023年出台《运城市支持快递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贯通发展。

  政策驱动下,运城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物流体系建设和行业治理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路网密度11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于全省第三;公路旅客运输量564.8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为5.4亿人公里,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实现快速增长;公路货物货运量实现1.5亿吨、周转量实现474.6亿吨公里,同比增速均超10%,呈现较快发展态势。运城张孝机场开通了泰国芭提雅等国际航线,航线达30余条,民航旅客吞吐量192万人次,同比增长17.17%。运三高速连接线、临猗黄河大桥等重要出省道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浩吉铁路、运宝黄河大桥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运城人口众多,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大,多种优质农产品行销国内外,工业产品多元,流通需求旺盛,多类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流通环境不断改善。

  2.金融服务稳健向好

  为助力疫情影响下的纾困解难,2022年运城市政府、人行、银保监局联合出台了《运城市加大金融支持企业纾困增效的若干措施》,从十八条举措强化对受疫情影响行业和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通过减费让利、创优产品等方式优化金融服务,加强风险监测,全市金融供给规模持续扩大,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为运城经济加快恢复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实现105.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6%,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671.7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481.4亿元,增长15.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2821.1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386.0亿元,增长15.9%,占全市比重达到了76.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019.9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317.0亿元,增长18.6%。

  3.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运城市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着力提升信息社会服务,努力把信息化建设打造成为运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柱。

  2022年,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活力彰显,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及薪酬待遇等均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有力的支撑规上服务业发展。一是支撑作用明显。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为56.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9.2%,高出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14.3个百分点,对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6%,几乎占到半壁江山。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9.4%和30.6%。二是企业经营状况良好。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三是该行业薪资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该行业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平均水平。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技术服务业企业期末用工数同比增长50.0%,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2.3倍,发展势头较好。

  4.人才引进力度加大

  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引擎。近年来,运城市大力开展“运才兴运”专项行动、高素质人才引进、市校合作等,努力解决人才瓶颈,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撑。近三年,运城通过出台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交通保障、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引进高素质人才;2021年,运城出台了《关于深化市校合作的实施方案》,通过打造市校合作“12大基地”,推动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干部双向挂职等计划落地;开展“运才兴运”专项行动,促进更多人才回乡、项目回归、资源回流。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环境仍待优化,政策保障仍待加强

  近年来,运城市愈加重视服务业发展,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但政策保障仍待加强,发展环境仍需优化。不论是2022年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运城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2年行动计划》,或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第三点“聚力消费回暖,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生产性服务业都是作为其中一个部分出现,专门针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政策至今尚未出台。在相关政策配套方面,缺少从资金、环境、风控、资源有效配置、监督等多个环节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及相关产业产品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保障。同时缺乏产业标准制度以统一服务标准和管理机制。

  (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以传统产业为主

  2022年,运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4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低于50%。从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看,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从增加值看,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大,而一些先进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生产性租赁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占比较小。2022年全年,全市批发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均超百亿元,分别为133.2亿元、112.6亿元和105.7亿元,分别增长5.9%、-1.7%和6.6%。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半壁江山。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计265家,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传统服务业行业企业单位数137,占全部单位数比重51.7%,超过一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营业收入97.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14.4亿元)比重45.7%,接近50%。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仍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力。

  (三)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总体规模不大、部分速度下行

  当今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大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目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产业融合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一定规模,部分产业、行业已纳入统计监测体系。但均体现出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其中网络零售、信息服务业增速呈现下行趋势。从网络零售看,网上零售市场不活跃且规模较小。2022年,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18.5亿元,占到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比重为6.7%,与全国比重2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比增长2.2%,低于全市限上零售额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特别是2023年一季度,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同比下降11.5%,较去年同期回落36.7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交通服务业企业看,2022年全市通过网络货运平台实现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占比不超5%,规模较小。从信息服务业看,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共9家,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3.4%,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占全部比重26.1%;增长29.2%,但增长速度自2023年起持续下行,一季度负增长10%以上。

  (四)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运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正不断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促进增长。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看,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主要流向了传统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对其他行业来说,固定资产投资额均不超过10亿元。202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64.4亿元,占到整个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总额比例达60%以上,但对于人才素质要求更高、辐射性强、以先进知识为依托、附加值更大的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1.2亿元,占全部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不足15%,特别是2022年金融业投资不足1千万,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82.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虽投资增速较高(超50%),但投资额不足,均不足3亿元,与较为发达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以新兴服务业为主存在较大反差,无法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及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水平。

  (五)科学技术支撑力度不足,高技术人力资本匮乏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人才、知识、科技与创新的依赖度更高,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是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在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技术推广等领域中,更需要科学技术以及高技术人力资本支撑。目前,政府在人才引进当中,面对客观条件限制,相关政策吸引力不足,部分承诺未能有效实现;部分企业存在缺少高技术人才、高端人才的现象,且对已有人才的扶持力度不足,加之整体市场问题、西安等地虹吸效应,高技术人才待遇问题未能得到良好解决,导致部分人才流失,造成高技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人员中博士毕业占机构人员的1.1%,硕士毕业占机构人员的6.9%,研发队伍力量较为薄弱,高学历人才在研发人员中占比较低,高端人才更为匮乏。在研发投入方面,2021年,运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18.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3.6%,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0%,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0.42个百分点,无论是从R&D经费支出还是投入强度看都处于近年来的低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由于科技支撑、人才支持力度不足,科技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发展不强,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一些生产性服务企业仍停留在提供服务链上的低端服务产品,本身对新技术的使用程度亟需提高,无法真正以先进知识和技术推动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

  (六)融资难问题困扰部分市场主体

  部分企业面临融资困难、资金紧张的问题。如一些高技术企业,为了持续发展,每年都需要相应资金进行科技研发,造成资金偏紧现象。由于投资人对高新技术了解不足,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及当前相关市场不够成熟,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需求尚不稳定;一些企业可能已获得银行授信额度,然而在办理贷款时缺乏资产抵押造成融资失败。一些中小企业因为抗风险能力较弱,内部管理较为粗放,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市场竞争处于弱势,在融资时面临较大困难。

  四、运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议

  (一)立足实际,找准着力点,推动行业融合出实效

  运城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年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不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电商持续壮大,农业产值持续提升,增加值率逐步增高。运城苹果价格指数、夏县夏宝西瓜,临猗电商基地,种业科研等,农业创新融合发展已迈上了新台阶。但在农业服务业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运城市人口规模众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仍有广阔市场,一定需求。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着力点,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不断形成新增长极。工业方面,在山西全省方位下,运城市工业行业类别多,产品种类多,制造业基础较好。服务业方面,服务业早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占GDP比重在全省居于前列。全市要抓住机遇,着力推动产业融合,找准着力点,以小带大,以点带面,不断推动行业融合出实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继续简政放权,完善体制机制,破除交流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行业的监管和指导,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全面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出台专门政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针对较为薄弱的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互联网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出台精准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要素保障。加大土地、人才、金融等各类要素保障,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同价机制;四是优化税收政策。把税收优惠拓展到服务各项创新活动中,制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商业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活动,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三)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发展战略

  一是建立政府工作联席制度。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各重点领域牵头部门要按照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多方联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工作体系。二是建立市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扶持发展。加快开展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龙头企业认定,对重点项目适当给予贴息和补助。三是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杠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的上游、下游环节剥离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四是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要紧跟本地发展需求,制定长远战略规划,科学规划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加快数字化发展

  一是依据现代先进制造业生产模式,重点发展生产通信、产品研发、现代物流、软件、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培训等细分行业,强化信息数字技术对生产性服务发展方向的引领,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实现服务产品的价值增值。二是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要重点发展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预判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变革方向,紧跟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势,并据此优化服务模式,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扩大服务市场需求,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和发展。

  (五)加强人才保障,健全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一是努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集聚的载体。围绕重点产业需求,以人才实用性为目标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业园和其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实施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出台吸引领军人才政策集聚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机构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孵化、人才培养到人才输出的提升和转变。二是培育高成长企业,打造人才创业平台。培养具有很好发展潜力的高成长企业,通过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吸引及培养更多的人才前来创业,孵化器产业模式非常适合于创业人才体系的建设,也易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成长企业。三是强化人才培养。第一、要加大现有人才培训成长的力度,可以选派一定数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优秀人才参与全国培训提升,开拓眼界,提升能力。第二、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高校课程培养的职业实践,加快培养一支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运城乃至山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金融支持政策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第一,持续加强公共设施投资力度,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如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交通设施,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备、大数据交换等等;第二,适当增加对会展业、科技服务业、信息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这些行业前期需要的资金投入总量较大;第三,是要引导、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以及外资入局,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撑支持。创新创优金融特色产品,着力解决融资难题,同时设立专项生产性服务业建设资金,逐年适当增加引导投入,重点引导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等创新性活动;三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决破除一些隐性壁垒,让民营资本、外资能够平等参与,依法开展投资,民营企业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的各项活动要在招投标时一视同仁,注重投资环境的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