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学习贯彻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创业热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历经三年疫情阴云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地转变防控措施,全面建设清廉运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有力,发展成效硕果累累,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发展前景一片生机,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发展环境改善有力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创优“三无三可”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完成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压缩市场主体开办时间,网上提交申请全部在0.5个工作日内办结,推行新设市场主体“零成本”;持续优化“一网通办”服务,市级已发布涉及32个单位816件行政审批事项,“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到93%;“推进好差评”体系建设,政务大厅共安装104台服务评价器,实现评价全覆盖,并与全省系统对接。近日,探索“即来即办”新模式,通过梳理和集中审批简易事项,让群众即来即办、即办即走,无须往复跑、无需多时等。
(二)引金融“活水”,持续创优融资环境。全市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多次召开“金融惠企”推进会,打通“政银企”堵点,建设产融合作重点企业“白名单”,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2年,全市民营企业当年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同比增长994.4%;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新发放民营经济类贷款占新发放企业类贷款比例为83.7%。7月21日,51家由万荣县推荐的企业获准入列运城市产融合作重点企业“白名单”。
(三)法治保障“组合拳”,持续创优法治环境。法律联企,多部门联合制定《加强联系协作优化环境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机制》,启动“百名律师进民企”活动,为民营企业在普法、维权、诉讼、治安等领域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架好法律服务、法律维权的桥梁。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启动涉案企业合规工作,建立11家单位组成的第三方机制管委会,协调推动解决有关涉案问题近20起,及时挽救涉案企业、保护市场主体。清廉运城、清廉民企建设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现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高质量引领。
(四)同心联企解企忧,持续创优人文环境。2022年,以乡情乡谊为纽带,先后在省市内外召开“运才兴运”活动116场,搭建政企交流新平台;支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围绕“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市场主体倍增等中心工作深入调研、积极建言;全面了解企业在经营用工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宣讲各类惠企政策。
二、发展成效硕果累累
(一)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民营经济总体平稳运行,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9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4.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5.1%;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
(二)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成绩亮眼。截至上半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57186户,比2022年年底净增长8.91%。其中,企业净增长10.54%,个体工商户净增长8.68%,市场主体总量排名全省第二,民营企业在企业中占比90%以上,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16.7户,较2022年底的107.16户上升了9.54户;企业30.76户,比2022年底的27.81户上升了2.95户;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75316户,个体工商户5337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15户。
(三)民营企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民营“四上”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市民营“四上”企业总量达2160家,较2021年增长266家,增长14%。大企业发展持续向好。在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运城市有高义钢铁、大运九州、阳光焦化、宏达钢铁4家民营企业入围,营业收入均突破136亿元。山西省工商联发布2022山西省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运城市17家企业入选,位列全省第一。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表现良好。2022年全年,在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恢复势头良好,增长37.2%,增速位于全省首位。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实现60.6亿元,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3.9%。创新转型提质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22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总量增长86.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稳步提高,2022年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9件(2021年为2.5件)。近日,山西省发改委发布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型和培育型园区名单,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省级数字经济培育型园区名单;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出炉,全市两家企业上榜(山西省上榜企业15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
三、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民营经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能够解决民生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民生建设的活水源头。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效率、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民间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达65%以上。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拓宽了税收来源,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民生发展水平获得提升。
(一)民营税收成税源最大主体。五年来,民营企业连年贡献着超过70%的税收收入,是保障全市财力的重要力量。2018-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为79%左右。近年来,随着“减税降费”进一步推进,全市精准落实“退、减、免、延、缓”一揽子税费支持政策,持续优化办税服务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从长远上也有利于民营经济提供更多的税收。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32.72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74.5%,比2021年(72.9%)提高1.6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民营经济创造就业“主力军”。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有着极强的相关性,民营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持续显现发挥着就业收纳器作用。占市场主体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就业促就业的主力军,多年来为解决就业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在城镇社会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和个体的从业人员占比60%以上,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占私营企业吸纳就业比重40%左右。
(三)“万企兴万村”深入推进。2022年,全市强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运城行动,市县村三级共建,广大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充分发挥特色优势,通过产业投资、就业扶持、商贸流通、智力支持、公益捐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乡村振兴。全市先后有138家民营企业与158个行政村开展企村共建,实施“兴村”项目143个,实际到位资金4.79亿元。同时,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社会公益活动中,全市各级商会组织、民营企业捐款捐物4800余万元。
四、发展前景一片生机
(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近段时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出31条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出《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对金融机构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今年以来,全市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所需所想、所求所盼,收集梳理并协调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7月28日,运城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指出让民间资本进得来、投下去、得实惠;近日,“晋商精神在运城”首届运城市民营企业家典范选树活动启动仪式举行;9月5日,山西推出30条硬举措激活民间投资;一系列举措正加快落地,为民企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上半年,全市GDP为1037.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经济总体呈现逐季向好态势。服务业恢复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长4.9%,较一季度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总体呈现恢复态势,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2%,快于一季度1个百分点;投资实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运行,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新动能积聚能量,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6.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
(三)立足实际,快马加鞭。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新时代新征程大运城建设中面临大好机遇、拥有广阔前景,必将大有可为。要充分认清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势,立足全市行业发展实际,催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强化小微企业扶持,加强培育链主企业,健全工作机制,补链强链延链,梳理被“卡脖子”产业目录,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对外技术交流合作,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当好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店小二”,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注: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增长率来自市金融办;新发放民营经济类贷款占新发放企业类贷款比例来自市银保监分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审批服务局;民营经济税收数据来自市税务局;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来自市商务局;“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来自市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来自市市场监管局;“运才兴运”“万企兴万村”数据来自市工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