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新闻头条
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赵迪 发表时间:2023-06-25 10:28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完成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不仅需要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推动脱贫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更需要拿出“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担当,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跑出增收致富的“加速度”。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强保障,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落地见效,在河东大地绘就出一幅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西牛之“兴”

  眼下,全市麦收工作已进入尾声,平陆县张店镇西牛村的麦收工作却依然火热,麦农们正忙着收割“黑小麦”。“这些小麦跟普通小麦不同,你看全是黑色的颗粒,价格也是普通小麦的两倍。”说话间,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驻西牛村第一书记张军红揉搓着手里的麦穗,一颗颗饱满的黑麦粒散发出淡淡的麦香。

  西牛村三面环沟,农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西牛村坚持把“五面红旗”示范村创建作为党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抓手,立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倾力打造红色西牛、特色西牛、绿色西牛、美丽西牛、幸福西牛“五个西牛”。

  西牛村作为杜马阻击战的战地医院,有大量红色故事、红色遗址等“红色资源”。立足这一优势,西牛村以组织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和保障,先后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改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充实支部力量,以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在推动组织振兴的基础上,西牛村党支部书记王引录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点,积极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以菊花、辣椒为龙头,引领桃果、“黑小麦”、玫瑰等产业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产业的发展,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不断涌现,脱贫户李占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种植中药材100多亩,还管理着9个辣椒大棚,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十来万元的收入。”通过创办家庭农场,李占科不仅实现了增收致富,还带动村民在本村务工增收。

  立足产业优势,西牛村还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在帮扶单位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对村中闲置的烤烟房进行改造,配套烘烤设备,建成了新型花卉加工环保型、标准化车间,发展玫瑰、菊花深加工。依托小麦、“黑小麦”产业,建设了面粉加工车间。依托桃果产业建设了冷库,延伸了农产品加工销售链条,增加了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拓展了群众务工增收的渠道。

  “在产业选择上,一方面我们立足西牛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乡村产业,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方向,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纽带,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张军红表示,仅辣椒一项产业,西牛村每年提供务工费用就达到30万元,在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建设一个香菇产业项目,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处处有风景、家家是景观,巷道赛街道、家园如游园。如今的西牛村不仅是一座生态宜居的花园式村庄,更是一座依法治村、以德育民,户户争文明、人人创幸福的和美村庄。

  “乡村振兴所提出的‘五大目标’是一个涉及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乡土文化塑造、生态环境提升、组织体系完善的综合系统建设。”张军红认为,只有推动五个振兴的互融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繁荣。

  上村之“融”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要解决好“人”和“业”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不断探索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的深度融合,把“人”与“业”更加科学高效地融合起来、链接起来,把群众自觉自愿地凝聚起来、发动起来,从而激发和调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平陆县杜马乡上村位于杜马乡北端,是杜马乡的北大门,著名的杜马阻击战就发生在此。这里有杜马烈士陵园、杜马阻击战纪念馆、杜马阻击战指挥部、杜马阻击战战壕遗址等,因此被誉为“魅力杜马·红色上村”。

  立足这一优势,上村以“红色村”提升为契机,以“盘活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生态+产业+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2年,我们启动了上村杜马阻击战遗址修建项目,先后复建了杜马阻击战指挥部遗址,重修了老窑洞和战壕,完善了景点陈设。同时,建立健全项目运行管护机制、景区服务管理机制和带动群众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旅游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市政府办公室驻上村第一书记王运民介绍说。

  “红色文化虽然不像别的旅游资源,可以直接变现,但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和庞大的‘流量’作用却不可小觑。”王运民表示,为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上村依托“红色教育基地”,以挖掘红色文化“地标”内涵和史实阐释为切入点,推出了杜马阻击战“初心寻访”红色“行军图”,深度挖掘杜马阻击战遗址背后的故事,组织排练了杜马阻击战相关情景剧,整理撰写了“门板拆光、青壮抽干”等多个感人故事,并编印了杜马战役相关文书资料。同时,充分发挥上村杜马阻击战烈士陵园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广泛深入组织讲好英烈故事,充分利用清明祭扫、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22年以来,上村先后接待各级各类参观培训人员70次,接待人数达两万人。

  在推动红色文化创建转化中,上村坚持把红色村庄建设和脱贫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结合红色文化的“引流”作用,以“集体大棚、红色文旅、村级作坊”为抓手,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和产业的多元融合。

  “我们由党支部牵头整合资金和红色资源,建立了6个红色驿站和3个联合小作坊,并推出民俗花馍、五谷杂粮等传统美食,发展窗花贴纸、手工文玩等手工艺品。同时,建立红色集镇市场,注册了上村果品商标,引进电商服务平台,为上村农特产走出去打开销售渠道,为游客到上村旅游增添了乐趣,且拓展了村民增收的新渠道。”王运民表示。

  为推动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上村结合其地势高、年均日照时间长等地理条件,投资300万元,建成了55个大棚,分别由18个脱贫户、4个致富带头人承包,吸收带动50个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就业。通过轮作麒麟牌“早佳8424”西瓜和“东胜金刚”优质西红柿,大力发展采摘观光农业,连续3年55个大棚收入均达到8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增收1450元。

  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中,上村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通过举办杜马乡“大郎山”红色文化旅游节活动,发展壮大“芍药园”,吸引游客进农家院、住农家店、吃农家饭、享农家乐、购农家物。

  峰仙之“变”

  打开电源开工,启动变频器使管道充水,随后打开施肥桶,加入水溶肥,打开注水阀,开启搅拌电机电源,搅拌10分钟左右,启动自动施肥模式,水肥便会通过倒挂微喷系统源源不断地精准输送到每棵树苗。

  “水肥一体化系统可按照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精准提供到作物的根部土壤,真正实现了从‘给土壤施肥’到‘给作物施肥’的转变。”很难想象,几年前还是峰仙村贫困户的卫国,如今却成了全村新品种苹果产业的示范带头人,“玩起了”农业“高科技”,说起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的好处来头头是道。

  脱贫户卫国的致富观念之变,折射的是峰仙村发展理念之变。

  临猗县北景乡峰仙村位于峨嵋岭上,全村耕地面积5000多亩,而林果面积就有4000余亩,是一个以果业为主的纯农业村。“作为果业大村,峰仙村村民是最早靠着苹果树发家致富的一批人,虽然不是贫困村,但随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现代农业产业步伐的加快,峰仙不仅在果业上失去了优势,村民在思想创新上也失去了内生动力,乡村持续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峰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锋岗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思想观念和产业科技的改革创新,才能改变村民的传统种植习惯和思想,进而推动峰仙村实现新的振兴。

  正是基于这一因素和思考,峰仙村抓住北景乡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的机遇,在县农业农村局和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的联合帮助下,通过集体机动土地置换和租赁农户土地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500余亩,实施了“三新示范园”和“老果园间伐”两个项目。

  “在新品种方面,我们主要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大卫’嘎啦为主要品种,选用抗重茬矮化自根砧,实现了品种和砧木双脱毒,破解了老果园不能直接更新重茬栽培的难题。在新技术方面,我们采用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六大核心技术,即以高纺锤形树形为主的简化修剪技术,以生草覆草为主的生态果园建设技术,以滴水灌溉平衡(配方)施肥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机械施肥除草打药为主的宜机化管理技术,以绿色防控为主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以药剂疏花疏果及果实免套袋为主的简约栽培技术。”李锋岗介绍说,在新模式方面,基地采用品种砧木“双脱毒”大苗建园,宽行密植,通风透光,便于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省水、省肥、省力、省地,真正达到“一年栽树,二年挂果,三年丰产”的目标,丰产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至5000公斤。

  “三新示范园”的创建,一方面实现了乔化栽培向矮化密植的转变,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特优农业、工业农业、品牌农业和数字农业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引领,也逐步改变了村民对苹果产业的传统认知,带动一大批果农转向现代化栽培模式。

  如今的峰仙村,在“三新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新发展现代苹果产业面积达到1000亩。全村2800余亩老果园实现间伐改造,增收致富的“密码”又一次牢牢抓在了峰仙村民的手里,持续带动脱贫群众稳步致富。

  “通过实施‘三新示范园项目’和‘老果园间伐园项目’,我们不仅实现了群众的增收致富,也使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到有抓手、有支撑、有产业。2022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今年应该可以实现翻番,村‘两委’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气更足了。”在李锋岗看来,随着村级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的强化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进一步得到强化,也为全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的改善和村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提供了资金支撑,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记者 韩维元 李斌 通讯员 任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