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法治政府建设
司法改革: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赵迪 发表时间:2022-10-15 11:17

  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健全诉讼制度机制、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近年来,我市政法系统破浪前行,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导向,在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过程中,推动司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一项项敢于啃硬骨、涉险滩、闯难关的改革举措稳步推进,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如山承诺正在不断实现。

放权与监督并进 司法责任制落地扎根

  2017年3月9日在运城的法治史上,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日子。当天上午,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批入额的63名法官,市检察院首批入额的51名检察官面向宪法庄严宣誓。此次宣誓开启了运城全新的审判管理机制,实现了“让审理者裁判”的改革承诺。同时,启动了“让裁判者负责”的终生监督。

  入额之后,法官、检察官的能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身上的责任也随之加重,意味着他们借助集体弥补自身能力不足的空间大大压缩,模糊责任追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改变法院、检察院的司法权力配置,构建新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也提上议事日程。之后,两级法院纷纷着手制定法官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完善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机制,制定独任法官、合议庭审判规则,规范案件分配、裁判文书签发等审判规则,建立专业法官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规范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范围。检察机关则探索实行独任检察官和检察官办案组两种办案形式,并制定出台检察官司法办案权力清单、检察官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意见等。

  司法责任制改革是放权与监督两线并进的。内部的监督是建立完善相应的追责机制。外部的监督则是预防权力对司法的干预。为了防止执法司法活动受到干扰和影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央的“三个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大大增强了法检两院的外部独立性,发挥了重要的警示作用。

  去年5月底,我市开展的市县两级公检法司“四长”面向本级党政机关进行“三个规定”集中大宣讲活动,为全市公检法司筑起一道廉洁司法的“防火墙”,有力推动了独立公正廉洁司法社会环境的形成。

健全诉讼制度机制 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

  2015年,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由立案审查制变为立案登记制。这项改革为老百姓打开了“立案”大门。我市市县两级法院依法落实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绝大部分行政案件当场登记立案,在法定期限内仍不能决定是否受理的案件,依法先行受理。这从制度上、源头上、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

  立案登记制施行后,我市法院受理的案件较之以前大幅增长。如何科学管理案件,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体验到速度与温情?近年来,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构建“繁简分流、裁调并行”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通过推进规则创新,释放程序效能,激发制度活力,凝心聚力,提质增效,进一步实现调解优先、简案快办、繁案精审的目标。

  2021年5月2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线上诉讼平台收到上海某光学科技公司起诉王某经营的眼镜店侵犯其公司商标专用权的起诉材料。立案庭工作人员审查案件材料后,认为案情并不复杂,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分流到调解团队进行诉前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从原告递交起诉材料,到调解成功、履行协议、结案,只用了不到3天,且不用交纳诉讼费。

  通过探索,市中级人民法院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案件分流方法:建立以系统智能识别为主,人工识别为辅的科学化繁简分流机制,指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法官助理担任程序分流员,实现非诉、简案、繁案精准分流,“调”字当头让非诉机制挺在前面,速裁法官前端处理大量简案,精审法官集中精力审理难案,实现非诉促和谐、简案有质量、繁案出精品。三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案件分流有序。

  2017年7月1日以来,我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公共利益代表职责使命,聚焦公益诉讼法定领域,积极回应公共利益诉求,扎实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交出了一份党委政府认可、人民群众满意的新时代答卷。数据显示,我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中,五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十案入选省检察院、省政法委典型案例;十四案入选正义网“千案展示”案例。

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 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改进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优化经营秩序,近年来,我市政法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为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我市公安机关推出“一网通办”线上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平台设置了网上办事大厅、企业家服务、企业员工服务等11个网上窗口,涵盖了行政审批、企业安全等95项涉企服务项目,切实通过聚力整合服务事项、打通系统壁垒、再造服务流程、创优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了集成化、标准化、全流程优质公安服务。在全市各类政务大厅公安窗口和派出所“一门通办”综合窗口持续深入开展“转变作风微笑服务”活动,全面推行“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水接待、一把椅子让座、一句再见相送”的“四个一”接待工作法,全面提升公安窗口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市县两级法院围绕“立案诉讼”“人民法庭”“执行工作”推出系列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在诉讼服务大厅摆放立案诉服的“一次性告知”板面,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案件,争取让当场立案“只跑一次”;诉讼服务一网通办,依托诉讼服务网、山西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推进诉讼服务事项网上申请、网上办理,快速审查;依托大数据,提供网上立案、交费、调解等服务,办案的重要流程节点均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当事人,让当事人随时了解案件进展等。

  检察机关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面推开检察环节公开听证,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检察听证室,坚持“须听证、尽听证”原则,制定出台公开听证制度,深化检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开展重复信访案件集中治理专项活动,将化解重点信访案件作为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保障和法治服务;规范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加强未成年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呵护未成年被害人健康成长;持续开展“守护美好生活”专项活动、红色文化遗址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专项活动等,全面推开“林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实践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聚焦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突出问题,发挥司法惩治威慑作用,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面对新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我市有步骤有节奏不断推进司法改革进一步走深走实。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起社会的正能量。(记者 张君蓉)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