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夏县鸣条岗,山西格瑞特酒庄有限公司的葡萄基地里,一条条指头般粗细的葡萄蔓,依架而“躺”,状如卧龙;葡萄架下,工人们在忙着喷洒防冻液……
葡萄蔓不埋土,能捱得过这寒冬腊月?
“能!”面对记者的疑问,格瑞特技术总工董新义斩钉截铁地说,“这要归功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酿酒葡萄‘免埋土’安全越冬管理技术。”
葡萄能否保质保量,关键就看冬天怎么过。“北方地区葡萄过冬,大都采用传统的埋土方式,耗时耗力不说,葡萄树苗极可能会受损,直接影响来年的产量。”董新义说,“我们的‘免埋土’模式,采用了简约化树体管理、生态化土壤保护、省力化疏花疏果等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技术。同时,一改葡萄地不种草的旧观念,采用自然生长技术在地里人工种草,既可以保存水分,还能够提高土壤的温度,从而有效防止冻害影响。”
董新义,夏县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从该校葡萄酒学院李华教授。多年来,作为李华团队驻格瑞特的代表,董新义和其恩师李华教授联袂合作,成为当地校企合作的一段佳话。
夏县鸣条岗地处北纬35度,具备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条件:黄土层深厚、矿物质含量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正是看重这一点,2008年,李华教授在鸣条岗画了一个“圈”,将这里确定为葡萄酒酿造专用考察基地。
这个“圈”,圈出了责任担当,圈出了深情厚谊,圈出了一个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最初,拥有酿酒葡萄种植和生产技术的格瑞特,从农户手中直接收购酿酒葡萄。然而,由于农户经营的分散性,导致基地产出的葡萄品质参差不齐,影响酿造产品的品质。鉴于此,在李华教授的建议下,格瑞特在鸣条岗流转5000多亩土地,建成格瑞特酒庄,探路酒庄式农文旅融合发展。
13年来,以董新义为骨干的李华教授团队,对格瑞特创新发展的贡献从未止步。
“早些年,我们参与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埋土防寒区葡萄‘爬地龙’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首次在酒庄推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研发的‘爬地龙’葡萄栽培技术,目前是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爬地龙’栽培基地。”董新义说。这项技术给葡萄提供了充分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保证了葡萄果实的健康优质,同时便于机械化作业,葡萄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从2014年开始,格瑞特和李华教授团队合作,致力于酿酒葡萄埋土防寒区冬季实验方案,主要研究冬季埋土、不埋土及喷施防冻液对葡萄及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经过多次反复实验,这一成果在2019年9月份通过中国农学会鉴定并得到全面推广。这一成果构建了我国酿酒葡萄免埋土安全越冬管理技术体系,有效避免葡萄大面积埋土后土地风蚀带来的环境危害,降低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的种植成本,使每亩葡萄降本增效300元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国产葡萄酒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格瑞特与李华教授团队的合作,得到夏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该县还对到格瑞特实习实训的大学生发放每人不低于1000元的补助。
13年合作,李华教授和他的团队,对格瑞特的钟爱与日俱增。“格瑞特就像李华教授的孩子一样,他每年都会来很多次,查看酿酒和葡萄免埋防寒情况。”董新义说,“每次都是马不停蹄,连夜召集相关人员,对一线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商讨。”
今年夏天,李华教授一行来到格瑞特考察。董新义注意到,年过六旬的老师因身体不适,走路步履蹒跚,考虑到高温酷暑的天气原因,便劝他先行休息,可以安排助手去地里。没想到,李华教授坚决不愿意休息。“他坚持要亲自去,亲眼看到后,才知道问题出在哪。”董新义回忆说。
葡萄架下,这位60多岁的老人躺在地上,不停地变换角度,拍摄葡萄树形、长势以及果实发育情况,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13年前,在鸣条岗画出的这个“圈”,持续迸发出新的活力。今年5月份,李华教授团队又与格瑞特合作,进军新的领域——自然葡萄酒的酿制。
“这是一种技术改良,将尝试在酿造葡萄酒时不加任何添加剂而使其自然发酵,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天然葡萄酒,相当于复原唐宋时期的传统方式。”董新义说。由于自然葡萄酒最大的短板是储存时间短,格瑞特正分10多个批次,反复进行实验……(记者 杨红义 见习记者 杨 琳)
-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