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游山西运城 读华夏历史
开启揭秘古老盐池的“盐”学之旅——探班即将开放的河东池盐博物馆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赵迪 发布时间:2021-11-02 10:12

  运城盐池与俄罗斯库楚克盐湖、美国大盐湖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说文解字》中记载“盬,河东盐池”,说明“盬”字是中国汉字中专为河东盐池创造的。“河东盐”在历史上相当长时间里享誉华夏,成为运城独具特色的地域符号。

  在2021运城池盐文化旅游周到来之际,以展陈运城盐池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河东池盐博物馆即将开放,届时将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全方位探索、认识、了解河东盐文化的场所。近日,记者赴河东池盐博物馆,展开了一场揭秘运城盐池的“盐”学之旅。

  拓展盐文化空间

  打造河东新坐标

  顺着池神庙中禁门,穿过城墙门洞,视野也开阔了起来,广袤的盐池延伸至中条山下,似乎告诉来者已到达城池的边界。细细观察,河东池盐博物馆嵌于墙垣里,古城肌理与盐文化巧妙融为一体。

  走入这座嵌于古城墙的池盐博物馆序厅,只见正面墙上一“盬”字艺术造型,此“盬”字由中条山、黄河主题浮雕环抱,地面为盐池的鸟瞰地景,盐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览无余。

  “顶部造型的创作元素取自太阳和南风,寓意运城盐池‘日晒风成,天然成盐’的特点。”河东池盐博物馆馆长潘海珍介绍,“运城盐池历史久远,遗存极其丰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盐文化。”这座精心打造的池盐博物馆将展出以“盐文化”为核心的雕塑、文物,包括盐池形成、历史演变、盐池产盐等内容,集中展示运城五千年盐文化内涵。

  河东池盐博物馆分为“序厅”“瑞盐天成”“供食华夏”“国之大宝”“盐务专城”“盐化时代”“世纪之约”七个部分和“知盐学堂”专题。

  展厅第一部分“瑞盐天成”,讲述了运城盐湖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在展厅,多媒体艺术演示65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地质运动与运城盐池诞生的关系。一组出土于盐池周围的剑齿虎、羊角化石等距今约258万年的更新世动物化石反映当时盐池周边的动物生态,将观者拉向远古纪的河东。“运城盐池的诞生,是大自然的非凡杰作,是孕育万物的大自然特别给予华夏民族的一份珍贵礼物。”潘海珍说。

  第二部分“供食华夏”展陈了从史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运城盐池对中华文明及封建国家的发展起到的特殊作用。第三部分“国之大宝”展示了隋唐五代宋金时期,国家对于河东盐池的管理,以及河东盐池对于封建国家发挥的重大作用,在这里,参观者完全可以通过全息数字互动沙盘了解盐池神庙。

  穿过展厅内的运城老城门模型,即进入第四部分“盐务专城”展厅,此部分展陈讲述的是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河东盐池情况。展厅内还根据明万历年间的《运城图》制作有立式沙盘,还原当时之运城。

  第五部分“盐化时代”展厅既是盐池几千年历史之一瞬,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展厅,展陈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盐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盐转硝、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70年概略。

  尾厅“世纪之约”展示了进入21世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运城盐池所开展的保护开发工作——2020年将运城盐湖纳入全省“五湖”治理战略,全面实施“退盐还湖”和“还湖于民”政策。如今,盐池生态进一步优化,盐湖生态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盐池世世代代滋养河东这方土地,是河东乃至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池盐博物馆展示的是运城城市生命力,盐文化的灿烂历史在这里得以书写、展示,盐文化展示的魅力是多彩的。”潘海珍语气中带着骄傲。

  攀援历史轴线

  再现往昔繁华

  看点1:“垦畦浇晒 引卤制盐”的艺术场景

  “垦畦浇晒 引卤制盐”就是运用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引入其内,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成盐。运城盐池的产盐工艺领先世界上其他国家1000多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运城盐池的垦畦浇晒产盐工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

  “垦畦浇晒法”初萌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盛唐时期,在世界制盐史上首开先例,是运城盐池盐业生产工艺改革的里程碑,也直接影响了后世海盐的制盐工艺。这种制盐工艺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传承,一直沿用至今。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点2:唐行销区域图

  该图展示了唐代河东盐售卖到22个州(府),行销区域之广,在当时没有一种盐可以与之相比。

  唐代黄河边的蒲津渡,是当时池盐外运的重要渡口之一,为此唐王朝开元十二年举全国之力在这里修建了当时最大的桥梁工程,牵拉桥的铁牛、铁人、铁山和七星铁柱等,所用铸铁耗去了当时全国年产铁量的五分之四(800吨),足见当时朝廷对河东盐池的重视。

  看点3:清扇面《河东盐池总图》

  扇面为绢质,幅阔51厘米,弦高32厘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珍贵的文物。它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运城河东池盐生产地的全景及周围的地理情况。特别是图中有关池盐生产工艺及各大小盐池、大小堰的详细位置,部分弥补了史书中的遗缺,为池盐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康熙二十七年(1688)后,运司另外陆续招来商人,专门负责食盐运销,使之成为专职的运商。

  看点4:“盐化时代”高歌勇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盐化工业持续发展,令延续数千年的盐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其历史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无机盐化工生产阶段,二是日用化工生产阶段,三是依托盐池旅游开发阶段。千百年来,不论是产盐还是铲硝,一直都是人拉肩挑,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螺旋式收硝机应运而生,这项发明极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为恶劣天气抢收创造了条件。

  不仅如此,镶嵌在河东大地的盐池展现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企业和公众优化盐池生态的成效。盐池区域内分布有各种鸟类14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白尾长雕、遗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灰鹤等14种,常上“热搜”的火烈鸟自2014年定居盐池以来,已从2只繁衍到8只。运城盐池不仅诉说着古老的历史余音,也在新时代谱写出新的生态长歌。

  深挖文化底蕴

  彰显创新活力

  河东池盐博物馆是记录和展示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市民群众了解和欣赏盐文化之美的重要窗口。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陶冶情操、休闲度假,博物馆也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璀璨辉煌的历史遗产,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从盐到盐化再到盐文化的发展脉络。

  因盐而建,向盐而为。运城素有“这里最早叫中国”的美誉,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修缮文物遗址,着力于实现推进街区活化发展、丰富城市文旅业态的广袤蓝图。“运城盐池可以被看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经济勃兴、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河东盐池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传承的见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源头。”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波说。因此,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运城盐池成为当代文旅融合发展、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河东池盐博物馆应运而生。该博物馆不仅可以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丰富的精神文明需求,更是展示中华悠久文明及盐文化的直观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河东池盐博物馆在丰富历史内涵的同时,拥抱数字化,利用科技吸引更多青少年了解盐文化。

  随着音频、动画等多媒体以及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引入,博物馆陈展方式由纯静态视觉艺术向多元感官体验转移。河东池盐博物馆也注重打造馆内强互动性、高沉浸感的“盐”学之旅。“‘知盐学堂’广泛运用交互式展示手段、开放式知识探索模式让展品更加生动、使文化更易触摸、为博物馆注入青春活力。”潘海珍说。

  绚丽的灯光营造出科技时代之感,在蓝色布景的环绕下,幻灯片滚动播放、科普动画轮番上演、互动讲堂准备就绪……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盐的工业用途”互动游戏拉开帷幕,参观者可以通过组合搭配水、二氧化硫、碘等制造出一杯盐,发挥了博物馆激发孩子们对科技、文化以及相关学科兴趣爱好的科技展示和文化普及功能。河东池盐博物馆以科技融入文化的创新陈展方式,在增强吸引力的同时也培育塑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孩子们提供了知识启蒙的平台,满足了现代多元发展的教育需求,优化了文化体验的品质。(记者 游映霞 见习记者 牛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