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数据>统计分析
2018年运城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简析
发表时间:2019-02-18 12:00

一、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一)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月度之间涨幅收窄

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2154.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加188.7万吨标准煤,增长9.6%,涨幅较上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6.7个百分点, 较二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 较三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从各月份看,1-2月能耗增长18.5%,1-3月增长16.3%,1-4月增长14.4%,1-5月增长13.5%,1-6月增长10.6%,1-7月增长10.1%,1-8月增长11.0%,1-9月增长11.1%,1-10月增长11.2%,1-11月增长11.8%,2018年全年增速较最高月份1-2月涨幅回落8.9个百分点。

(二)能源消费量增速快于增加值增速,2018年全年二者之间差额缩小

从各月份看,1-2月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快于增加值速度10.2个百分点,1-3月快8.3个百分点,1-4月快6.2个百分点,1-5月快4.3个百分点,上半年快0.8个百分点,1-7月快0.4个百分点,1-8月快3.0个百分点,1-9月快3.4个百分点,1-10月快3.6个百分点,1-11月快4.8个百分点,全年快2.6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差额比1-2月缩小7.6个百分点。

(三)轻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下降,重工业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

2018年,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0.6%的轻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13.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2.9%;占99.4%的重工业能源消费量2140.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1%,重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快于轻工业43.0个百分点。

(四)七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比提升,增速加快

2018年,全市七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2124.8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98.6%,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2%,涨幅快于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0.6个百分点。在七大高耗能行业中,能源消费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五增二降”的态势。“五增”分别是:煤炭洗选业增长30.4%,黑色金属冶炼业增长29.0%,化学工业增长19.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5%,有色金属冶炼业增长2.2%;“二降”为石油炼焦业下降16.9%,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2.9%。

捕获1.JPG

(五)重点高耗能企业能耗快速增长,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压力

2018年,全市耗能在一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共计82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户数的17.0%,能源消费量却达到2104.7万吨标煤,占到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97.7%,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能耗同比增长12.1%,高于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2.5个百分点;而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户数83.0%的401家耗能在万吨标煤以下的企业,能源消费量却仅占2.3%,能耗同比下降43.7%。

(六)大部分工业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全市规上工业11个主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指标值同比下降的有8个,下降比例达72.7%。 

捕获2.JPG

(七)四种重点能源产品消费量同比“三增一降”

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消费原煤2898.4万吨,同比下降0.4%;消费焦炭608.8万吨,增长28.4%;消费洗精煤1630.6万吨,同比增长12.6%;消费电力238.6亿千瓦时,增长5.6%。

二、2018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情况

(一)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涨幅收窄 

2018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311.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1.0亿千瓦时,增长3.6%,涨幅较上年同期收窄8.4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增加。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用电量279.1亿千瓦时, 较上年同期增加8.1亿千瓦时,增长3.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2.1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加2.8亿千瓦时,增长9.5%。 

(二)第一、三产业用电量稳步增长,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略有下降

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用电量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用电量243.8亿千瓦时,增长2.6%;第三产业用电量31.3亿千瓦时,增长6.2%。第一、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分别快于第二产1.7和3.6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用电量占比看,三次产业占比为1.4:87.4:11.2,与上年同期比较,第一产业占比持平,第三产业占比提升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三)七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四增三降”,推动规上工业用电量稳步增长

2018年,全市七大高耗能行业共用电208.0亿千瓦时,占到工业用电量的86.4%,同比增长2.5%。分行业来看,呈现“四增三降”态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用电量呈现增长态势,全年分别用电38.0亿千瓦时、13.0亿千瓦时、8.0亿千瓦时和2.0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8.9%、8.4%、0.2%和9.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用电量呈现下降态势,全年分别用电109.8亿千瓦时、25.5亿千瓦时和11.7亿千瓦时,分比下降3.2%、0.7%和7.1%。

三、分县(市、区)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五增八降”

2018年,全市13个县(市)中有5个县(市、区)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长,分别为:闻喜县增长43.1%,稷山县增长7.5%,新绛县增长29.0%,垣曲县增长8.7%,河津市增长7.4%;同比下降的有8个县(市、区),分别为:盐湖区下降1.4%,临猗县下降23.9%,万荣县下降8.1%,绛县下降19.9%,,夏县下降39.1%,平陆县下降4.7%,芮城县下降22.3%,永济市下降15.5%。

2018年,闻喜、新绛二个县的能耗增速较快。其中建龙钢铁拉动全市能耗增长6.1个百分点,高义钢铁拉动全市能耗增长2.3个百分点,这两家企业合计拉动全市能耗增长8.4个百分点。

四、当前节能降耗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占比大、增长快,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压力

2018年,全市七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98.6%,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2%,涨幅快于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0.6个百分点;82家重点高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占到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97.7%,所占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能耗同比增长12.1%,高于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2.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的过度集中使得高耗能行业和企业成为影响全市能耗形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控制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能耗过快增长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二)各县(市、区)节能降耗进度不均衡,部分县(市、区)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从全年各县(市、区)能源消费进度看,由于其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等异同,能源消费进度也不一样,部分县(市)能源消费增长过快,无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18年,全市有5个县(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闻喜县达到43.1%,新绛、河津、稷山、垣曲也分别增长29.0%、7.4%、7.5%和8.7%,而下降的夏县、临猗、芮城、绛县、永济、万荣、平陆和盐湖8个县(市、区)分别下降39.1%、23.9%、22.3%、 19.9%、15.5%、8.1%、4.7%和1.4%,增速最高的闻喜县与下降幅度最大的夏县之间相差82.2个百分点。

五、对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几点建议

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市节能降耗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压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耗能大县、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督促检查力度,强化节能降耗目标预警监测,以确保完成全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节能型新型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能源结构,节能降耗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改变当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型工业带动的现状,立足节约能源推动经济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及其产品的比例,加大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发展中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最终实现“节能型”的产业结构。

(二)抓好七大高耗能行业、82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在当前全市经济稳中向好、好中提质的态势下,市、县两级要对高耗能行业、重点耗能企业实施严格监控,对企业的能耗情况以及节能措施要了如指掌。尤其是形势严峻的闻喜、新绛、河津等,要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深入一线了解企业主要耗能品种与生产流程工艺,强化企业节能责任,做好能耗监测和预警工作。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当前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把能源消费总量、强度目标控制作为倒逼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产品迈向中高端,提高焦化副产品的回收与加工利用水平,延伸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钢铁、有色的精深加工,通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有效降低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施兼并重组,推动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逐步提高各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支持煤炭、焦炭、钢铁、电力企业开展上下游合并重组,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水平。 

(四)加大调研力度,做好节能监测工作

加大调研力度,积极与企业沟通协调做好相关节能监测。特别是做好对能耗较大的县市、行业、企业的月度数据监控、研判及跟踪力度,及时了解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准确反映企业能耗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领导科学指导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