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市上下深入实施“龙腾虎跃”发展计划,聚焦实体经济,在建龙钢铁、高义钢铁、阳光焦化、大运汽车等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下,在主导产品市场价格堪好的形势下,全市工业在上年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双赢。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全市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0.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84.6%,同比增长7%,与全市GDP增速持平,高于全省工业增速2.9个百分点,排名第四。实现利润总额119亿元,同比增长69.4%;实现利税总额178亿元,同比增长52.6%。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 制造业占比超八成,贡献率超百分之百
2018年,制造业支撑着全市工业的增长,对全市工业贡献突出。分三大门类看,全年全市采矿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16.6%,同比下降1.0%。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0.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1.1%,同比增长9%,增速高于全市工业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101.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4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仅2.3%,同比增长1.5%。
(二)传统工业优势明显,非传统工业发挥不足
2018年,全市煤焦冶电等七大传统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9.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7.4%,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92.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5个百分点。非传统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32.6%,同比增长1.5%,贡献率7.5%,仅拉动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医药、酒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均呈现负增长。
分行业看,六大支柱行业带动明显,钢铁行业增势强劲。全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我市涉及33个,其中1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正增长,行业增长面为57.6%。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量超七成,贡献率超百,达105%,共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尤其是钢铁行业,占比近三成。全年全市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98.1亿元,占比26.5%,同比增长25%,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73.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建龙钢铁和高义钢铁两企业拉动工业增长4.8个百分点;炼焦行业41.1亿元,占比11.1%,增长14.1%,贡献率19.9%,拉动1.4个百分点;化学工业27.4亿元,占比7.4%,增长5.5%,贡献率5.8%,拉动0.4个百分点;有色行业45.2亿元,占比12.2%,增长2.2%,贡献率4.4%,拉动0.3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20.6亿元,占比5.6%,增长3.7%,贡献率3.3%,拉动0.2个百分点;煤炭行业51.9亿元,占比14%,下降1.1%,下拉0.1个百分点。
(三)转型发展成效显现,非煤工业拉动强劲
2018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改革、调结构等转型综改举措的有效带动下,全市转型发展势头良好,新动能转换积极。
一是,装备制造业拉动明显。全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12.1%,同比增长15.5%,比全市工业高8.5个百分点,贡献率22.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加快。全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4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11.1%,同比增长9%,增速较去年同期(8.6%)提升了0.4个百分点,贡献率1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以永济电机生产的电机产品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同比增长15.5%,以黄腾、凯迪等化工企业生产的化学助剂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增长25.5%,以天润风电、秦晋铁合金的风力发电和生物质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增长32.8%,以亚宝药业、朗致集团万荣药业等医药企业为代表的生物产业增长0.8%。
三是,非煤产业贡献突出。全年全市26个煤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9亿元,占工业比重14%,同比下降1.1%;457个非煤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8.5亿元,占比达86%,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0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1个百分点。
(四)主导产品价格涨势看好,产量多数实现增长
2018年全市主导行业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企业利润空间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多数产品产量增长明显。全年全市重点监测的钢材、镁、化肥等主导产品价格增长在20%以上,同比分别增长39.1%、20.8%和24.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九升七降”。其中钢材、粗钢、生铁同比增长在30%以上,改装汽车、焦炭、原煤、氧化铝同比增长在10%以上。电解铝、合成氨、精甲醇同比呈现下降。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积极,“去降补”成效显现
2018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变化,工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去库存方面,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产成品存货98.7亿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1.3天,同比缩短1.6天,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加快。去杠杆方面,全年全市规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为68.5%,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低于70%警戒线。降成本方面,全年全市规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8元,同比减少1.6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8.5元,同比减少0.2元。在补短板方面,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1.6%,新材料投资增长85.6%,节能环保投资增长52.4%。
(六)重点县域持续发力,多数县区实现正增长
从工业占比看,重点县域拉动明显。2018年,全市14个县(市、区、开发区)中,河津、闻喜、新绛三县(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超五成,达55.9%,其中,河津增加值占比30.7%,闻喜占比13.8%,新绛占比11.4%。三个县共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以上。
从工业增速看,十个县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14个县(市、区、开发区)中,闻喜(20.2%),新绛(12.0%),稷山(10.8%),万荣(10.7%),盐湖(9.5%),平陆(9.4%),芮城(9.0%),永济(8.6%),垣曲(8.5%),河津(8.5%)10个县(市、区)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夏县(6.3%),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5.2%)2个县(开发区)保持不同程度增长;绛县(-3.5%),临猗(-9.8%)为负增长。
二、当前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倚重,非传统行业发展滞缓。长期以来,全市工业主要依赖传统行业的带动,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市场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过高,过度依赖市场环境。2018年,全市非传统行业增加值占比32.6%,低于传统行业34.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5%,低于传统行业8.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低于传统行业6个百分点。
(二)企业经营风险依然存在。2018年,全市整体工业稳定向好,主要靠的是建龙、高义等几个大型企业的拉动,全市还有不少企业仍呈亏损状态,483个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28个,亏损面达26.5%。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5%,仅低于70%警戒线1.5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高达373.2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应收账款资金274.6亿元,同比增长9.9%;产成品资金98.7亿元,同比增长1.5%。企业运行风险依然较大。
(三)有色金属重点行业亏损严重。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是我市的主导行业,市场行情看好的2016年,利润总额为4.5亿元, 2018年亏损严重。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47个,其中亏损企业26个,亏损面高达55.3%。一方面,电解铝占有色行业比重较高,今年原材料(氧化铝和电)价格双双上涨,产成品价格下降,产销倒挂;另一方面,铝加工企业以初级产品为主,受下游市场需求不旺影响,供大于求,铝加工代表企业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严重亏损。
(四)融资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经营。食品行业代表企业粟海集团、忠民集团、晋美油脂、康裕油脂4户企业受资金短缺影响处于停产状态;部分小微企业受担保等因素影响,融资十分困难,对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五)民间投资同比下降,私营企业增长乏力。2018年,私营企业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2.5%,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全年全市私营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超4成,同比增长2.3%,对全市工业贡献率仅为14.4%。
三、相关建议
(一)延伸铝加工产品产业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要引导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利润空间,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切实增强私营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 “群星灿烂”转型发展计划,加大对私营企业扶持力度,要着力化解私营企业在流动性风险方面的问题,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要支持鼓励私营企业转型创新,强化对研发型企业的支持。
(三)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一方面,通过创新驱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做好新增企业服务,对计划投产项目进行梳理,逐一对口帮扶,明确时间表,确保按时投产达效,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四)积极打造传统和非传统产业发展双引擎。要逐步突破以钢铁、炼焦为主动力的传统行业倚重现象,在狠抓传统产业的同时,也要关注非传统产业增长滞缓的局面,要在提升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我市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