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坚持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总牵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产业转型“五个行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但市场有效需求不振、企业生产预期谨慎、部分行业(钢铁、炼焦等)承压运行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简称 “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5%,其中3月份全市工业同比下降11.1%。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工业整体降幅较大,三大门类均呈现负增长
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5.1%,下拉全市工业1.32个百分点;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1%,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26.9%,下拉全市工业增长1.5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5%,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0%,下拉全市工业0.65个百分点。
(二)多数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重点行业“五升五降”
一季度,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13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仅为37.1%,全市十大主要行业“五升五降”。其中:
“五升”的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上拉全市工业增速0.11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24.3%,上拉全市工业1.80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5.3%,上拉全市工业0.29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同比增长7.0%,上拉全市工业0.24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28.7%,上拉全市工业0.49个百分点。
“五降”的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20.7%,下拉全市工业3.19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下降3.2%,下拉全市工业0.4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7.9%,下拉全市工业0.49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同比下降0.8%,下拉全市工业0.02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下降11.3%,下拉全市工业0.37个百分点。
(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下降
一季度,全市重点监测的28种工业产品中,仅8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20种产品产量同比下降,14种产品出现两位数下降。其中,铝材、汽车、电动机、机制纸及纸板、铸铁件、合成洗涤剂、化肥、电解铝等8种产品保持增长,氧化铝、铝合金、原煤、铁合金、焦炭等20种产品产量呈现下降。
二、工业经济运行亮点
(一)新增企业增添新动力,拉动作用较为有力
一季度,全市新增企业(指2024年月度、2023年年度新投产和小升规企业,共126户)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仅3.0%,同比增长高达66.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7%,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个百分点。
(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较快,贡献突出
2023年度受美国加息与国际经济通胀影响,贵金属价格上涨。一季度,全市有色行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增加值同比增长24.3%,较2023年(1.9%)加快22.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80个百分点。
(三)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动能产业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拉动全市工业0.6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28.7%,通用装备制造业增长26.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拉动全市工业0.2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7.4%,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倍。
三、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有效需求依然不足,企业生产预期总体偏弱
一季度,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 12.1%,较去年全年降幅扩大3.4个百分点。其中,线材、板材、水泥、金属镁和精煤等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加之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相关企业生产和经销环节均出现下降趋势。另外,全市参与一季度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的254户企业中,有57户企业本季度接到的产品订货单低于正常水平,占比22.4%;仅65户企业本季度综合经营状况为“良好”,占比25.6%,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二)民营工业增加值下降较多,对全市工业影响较大
一季度,全市民营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2.3%,同比下降6.6%,低于全市工业3.1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6.5%)回落13.1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工业5.02个百分点。
(三)支柱行业承压运行,回暖趋势尚不明显
受市场需求减弱,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煤炭、炼焦等重点行业相关企业产量均出现下降,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下行压力未减。一季度,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较2023年(增长5.7%)回落10.6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工业3.40个百分点。除煤炭行业小幅增长外,钢铁行业、炼焦行业和电力行业同比分别下降25.4%、3.3%、1.6%,支柱行业总体仍处于压力期,回暖趋势尚不明显。
(四)县域工业发展分化严重,7个县(市)增加值两位数负增长
一季度,全市13个县(市、区)和运城开发区中,受产业结构、重点企业影响,县域增速水平差距较大,增速差达 42.2个百分点。其中,8个县(市、区)增加值同比下降,7个县(市、区)呈现两位数下降:万荣县(-15.0%)、闻喜县(-12.9%)、稷山县(-13.3%)、新绛县(-15.2%)、夏县(-18.2%)、平陆县(-24.7%)、永济市(-14.7%)、河津市(-0.6%)。
四、相关建议
一是持续提振主体信心,改善预期。推动经济复苏重在提振经营主体信心。一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打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适时出台一揽子组合式、针对性强的新政策,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先立后破。一是要在“立”上下功夫,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激发城镇、乡村消费潜能,激活重点领域消费,开建立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二是要在“破”上做文章,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
三是继续积蓄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增长。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实现突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钢铁、焦化等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好链长制和专业镇,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信创产业,开辟发展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