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统计局专栏>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数据及解读>统计分析>统计分析
运城市2022年前三季度农业发展积极向好
发表时间:2022-11-07 10:59

  2022年前三季度,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大力实施“特”“优”战略,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粮食作物丰收在望,经济作物增势明显,农业生产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经济呈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较好,粮果菜药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运城市总体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粮食、蔬菜、水果、药材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带动农业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发展。

  (一)粮食作物面积增加,单产预计持平略增

  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与上年相比,预计持平略增,约853万亩左右,增长6.0%;产量预计298万吨左右,增长6.9%;单产预计350公斤/亩,增长1.1%。

  一是夏粮实现丰收,产量与上年持平。受上年秋汛影响,全市小麦播种普遍偏晚,导致前期小麦的苗情较弱、长势乏力,后期经过一系列的补救措施,晚播弱苗赶队转壮,加之开春以后,各地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又多次采取人工增雨,进一步提高了小麦的整体苗情。据国调部门数据,全市夏粮面积421.2万亩,比上年减少0.3万亩,下降0.08%;产量136.4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增长0.9%;单产323.9公斤/亩,增长1.0%,夏粮实现了丰产丰收。

  二是秋粮面积增加,单产有望与上年持平。秋粮生产主要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秋粮面积增长明显。今年在粮食价格、果园提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户一次性补贴及三队包联服务等惠农政策的影响下,秋粮面积基本做到了能种尽种,据农业部门数据,全市秋粮种植总面积达432万亩,比上年增加48万亩,增长12.2%。二是单产有望与上年持平。今年全市总体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虽然7月上中旬出现阶段性高温少雨天气,但是由于7月中下旬降雨多和大部分地块具有水浇条件等,对全市秋粮生产影响有限,再加之8月下旬再次出现持续多雨天气,降雨量达80mm以上,不仅解除了旱情,而且对秋粮作物后期灌浆产量形成非常有利。预计今年秋粮单产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为375公斤/亩。全年粮食作物将再获丰收。

  (二)蔬菜面积产量增长较快,市场供应充足

  前三季度,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4.9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3.9%;产量161.5万吨,比上年增加9.5万吨,增长6.2%。其中,食用菌产量1.5万吨,增长7.5%。分品种看,叶菜类、根茎类、白菜类、水生菜的播种面积增长较快,面积为10.2万亩、6.5万亩、2.3万亩、5.4万亩,分别增长13.9%、8.8%、6.9%、6.4%。白菜类、叶菜类、水生菜类、葱蒜类产量增速较高,产量为4.5万吨、21.1万吨、5.2万吨、21.3万吨,分别增长19.8%、19.1%、18.5%、12.7%。

  蔬菜面积和产量双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蔬菜种植效益可观。蔬菜种植效益远高于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种植结构更是趋向优质化、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方向。不管是农户还是规模户都愿意转种效益更高的蔬菜,尤其是规模户,可以通过大棚规模化种植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益;二是蔬菜产业化发展规模显现。各县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大力推动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重点发展绿色蔬菜优势产业,蔬菜产业化发展规模进一步显现;三是蔬菜价格高位运行,农户种植意向较高,加之今年雨水充足,整体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蔬菜的生产,随着应季蔬菜大量上市,蔬菜面积产量实现双增长。

  (三)园林水果增长态势明显,果业发展不断优化

  前三季度,全市园林水果采收面积达166.5万亩,增长2.1%;产量386.1万吨,增长6.3%;单产2319.6公斤/亩,增长4.1%。三季度以早熟苹果、梨、葡萄、红枣为主,其中,采收面积增长较快的有葡萄和梨,面积达到11.8万亩和20.9万亩,分别增长12.1%和11.9%。产量增速较高的有梨、葡萄和红枣,产量达到64.3万吨、22.8万吨和43.0万吨,分别增长16.3%、14.9%和11.1%。

  园林水果面积产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推广新品种,提高果品品质。近几年,运城市不断推广梨、葡萄、冬枣等新品种种植,果品品质进一步提高,果园采收面积进一步扩大;二是气温较高,雨水充足,单产提高。今年以来,全市整体气候条件较好,水果生长后期气温较高,加之雨水充足,单产增长较快。

  (四)特色产业发展迅速,药材面积产量大幅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中草药材播种面积61.9万亩,比上年增加5.4万亩,增长9.6%;产量13.1万吨,比上年增加1.1万吨,增长9.2%。药材面积产量增长明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药材价格持续上涨。近年来药材价格一直稳步高位运行,部分农户调整种植结构,选择种植药材来提高收益。二是受新冠疫情影响,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农民种植意向较高,药材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面积产量大幅增长。

  二、主要农牧产品价格涨势较好,个别品种略有下降

  前三季度,全市主要农牧产品价格涨势较好,主要表现在粮食作物价格居高不下、经济作物价格普遍上涨、生猪价格逐步回暖、其他畜禽价格基本稳定。

  (一)粮食作物价格居高不下

  前三季度,全市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价格继续呈上涨态势,尤其是小麦价格同比增幅高达20%左右,为近年来最高。小麦均价3.0元/公斤,增长20.0%;玉米均价2.8元/公斤,增长2.9%。小麦、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原因主要有:一是受国际形势影响,国际粮价上涨,影响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价格;二是受汽柴油和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种植成本有所增加,助推小麦、玉米价格上涨。

  (二)经济作物价格普遍上涨

  一是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前三季度,全市主要品种蔬菜价格普遍高于上年同期,其中,西红柿均价3.6元/公斤,增长20.0%;辣椒均价5.0元/公斤,增长11.1%;黄瓜均价2.4元/公斤,增长20.0%;其他品种如叶菜类价格也普遍高于上年同期10%左右。主要原因有:一是个别地区受高温强光照天气影响,露地蔬菜有所减产,蔬菜特别是叶菜上市量减少,市场供应不足;二是高温天气蔬菜不易储存,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运输成本增加;三是受散发疫情影响。多地疫情反复出现,个别地区采取静默管理,交通管制升级,蔬菜收购、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对不够通畅,导致蔬菜价格上涨明显。

  二是水果价格持续走高。三季度水果主要有早熟苹果、梨、葡萄、冬枣等,其中,早熟苹果均价2.0元/公斤,增长25.0%左右;梨均价3.0元/公斤,增长22.4%;冬枣均价10元/公斤,增长5.0%左右;葡萄均价12.0元/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原因有:一是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水果种植成本增加;二是上年秋季受降雨洪涝灾害影响,导致苹果、梨等应季水果减产,库存减少;三是因疫情影响和汽柴油价格不断上调,物流成本增高,运输相对不畅,导致水果价格持续走高。

  (三)主要畜禽价格涨跌互现

  一是生猪价格上涨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据调查,一季度生猪出栏价格呈下降趋势,均价在14元/公斤左右,下降50.0%,生猪价格从4月份开始缓慢上涨,价格为14.4元/公斤,到5月份,价格涨至14.8元/公斤,6月份更是达到15.8元/公斤,三季度均价在24元/公斤左右。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均价17.7元/公斤,增长6.0%。究其原因,一是二季度以来生猪养殖户压栏挺价惜售情绪浓厚,生猪出栏量减少,导致生猪供应偏紧,猪肉价格止跌回升;二是粮食价格上涨,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持续走高,养殖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带动猪肉价格上涨;三是恰逢7、8月份雨季降雨对生猪的生产和调运产生不利影响,生猪出栏受限制;四是今年以来国家进行多批次冻猪肉收储工作,对猪肉价格起到短期调节作用,推动猪肉价格同比上涨。预计后期活猪、仔猪、猪肉价格会继续小幅上涨。

  二是牛、羊出栏价格相对稳定。前三季度,活羊均价为26.0元/公斤,下降7.1%;牛均价为35.0元/公斤,增长2.9%。随着牛羊肉生产的发展和市场消费的稳定,牛羊的价格将继续保持稳定。

  三是活鸡价格下跌,鸡蛋价格高位运行。前三季度,全市活鸡均价为12.0元/公斤,下降6.3%;鸡蛋均价为11.0元/公斤,增长10.0%。鸡蛋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供求关系影响,市场上对蛋类产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推动价格上涨;二是随着饲料和粮食价格逐渐上涨,导致养殖成本增加,助推鸡蛋价格上涨。

  三、当前仍存在的问题

  (一)种粮效益低下、成本上升,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运输成本的增加,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农资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补贴,压缩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农民种粮成本趋升而使得收益下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据调查,2022年以来农资价格跟上年同期相比价格大幅上升,从农资经销商调查得知,农资发价普遍大幅增长,小规模种粮收益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难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种粮收益不断减少,种粮态度日趋消极。

  (二)生猪养殖成本上升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随着粮食价格和农资价格不断走高,养殖业饲料价格同步走高,养殖成本不断上升,猪粮比甚至一度破5。对养殖企业而言,生产环节养殖饲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环保养育与疫病防控投入加大,极大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以牧原、晋龙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产业链较长,且在精控养殖成本上有着显著优势。但对于中小型场户和散养户来说,养殖成本不易精确把控,整体成本偏高,市场风险加大。养殖行业利润空间不足,容易造成“追涨杀跌”现象,一定时间的连续亏损将导致部分养殖场户资金周转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

  (三)农业产业化进展仍显缓慢,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偏少

  一是农业规模化程度低,种植大户占农户总数偏低,小而散的小户农业不利于机械设备的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缩小了农业生产收益空间,降低了农民投入热情,从而导致农业技术应用缓慢,土地经营粗放甚至撂荒。二是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偏少、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有限。农业深加工发展不足,农业经营效益偏低,仍缺少带动力强的核心加工企业,与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新型种养业经营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初级产业多、精品产业少,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

  四、意见及建议

  (一)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升粮食生产引导力

  要继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深入落实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把完善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作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大对粮食生产重点环节、关键技术的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综合效益。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农户、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提供灵活多样、符合实际的贷款服务,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精控畜禽养殖成本,发挥企业带动效应

  要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运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精配精喂,根据本地情况选用适合的饲料配方、节约饲料成本,同时依据畜禽生长阶段选择饲料配比、增加单重单产、缩短养殖周期。二是细致内控,规范管理以节能降耗,提高养殖生产的自动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程度,减少人工成本支出。三是带动降本,积极支持本土企业延长产业链,引导建立包括产前饲料、产中管理、产后加工的服务支持和信息共享,推动本地畜禽养殖健康稳定发展。

  (三)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

  要想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就需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强化管理方式,激发农民的生产经营热情。鼓励发展合作制经济,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展。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