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新闻头条
《山西日报》刊发市委书记丁小强署名文章:坚持“五个聚力”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杨晶茗 发表时间:2022-08-10 09:13

坚持“五个聚力”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丁小强

  编者按 8月9日出版的《山西日报》刊登市委书记丁小强署名文章《坚持“五个聚力”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运城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三晋强基”工程,以村(社区)“五面红旗”示范创建为抓手,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聚力党建示范,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党建示范引领是关键。

  打造过硬队伍。以换届为契机,从乡镇事业编、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等人员中,选拔154名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派320名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落实省委乡村振兴,招聘732名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强化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市147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实施村(社区)“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全覆盖工程,精准开展基层治理能力主题培训359期6.08万人次,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构筑红色网格。印发《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治理的实施意见》,建设全科网格,推行多网合一、一网统筹,划分网格6176个、小网格2.75万个、微网格7.37万个,实现城乡治理所有要素入网、所有事务进网。健全行政村(社区)党组织—网格(村民或居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三级体系”网格党组织,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着力构建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格局。整合村(社区)、“两委”干部、村民组长等各类工作人员,配备网格长、专职网格员8561名、网格辅助员2.89万名,把网格打造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哨”、联系群众的“服务站”。

  优化考评办法。开展先进典型评比,连续两年培育选树38个“五面红旗”示范村(社区)、15个基层治理“样板社区”和13个“示范农村”。实行星级化考核,印发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实施方案及细则,将评定结果与村党组织书记个人发展、绩效报酬、社保待遇、离任补助挂钩,享受相应待遇。

  聚力产业兴旺,增强基层治理“硬核底气”

  产业兴旺是乡风文明、有效治理的基础。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五年行动,创新构建“1+4”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搭建乡村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发放国内首张“农村资产数字证书”,吸引6家金融机构、2172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入驻,发放贷款800余万元;村党支部申报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2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机构171个;结成村企对子1803个;打造“五好”红色村47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深化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整治,扎实开展“清化收”工作,清理不规范合同3.79万份,清收债权4900余万元,化解存量债务1.9亿元,收回新增资源收费1400余万元,增厚了集体经济家底。

  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78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产值完成164.24亿元,同比增长61.97%。培育高质量合作社,积极发展联合社71家,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分别达94家、344家,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培育特色家庭农场,全市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127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5家。 

  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坚持“生态固本、业态增效”,发展农家乐、采摘园、休闲农庄、民俗村等休闲农业产业,乡村经济多元发展势头强劲。深入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培育电商直播基地,1县17乡镇入选山西省农村电商强县、电商强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创建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18个,稷山、万荣、临猗等县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聚力乡风文明,夯实基层治理“思想根基”

  文明和思想文化是基层治理的灵魂。

  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紧贴群众需求,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覆盖率97%,行政村(社区)覆盖率96%。动员党校教师、退休干部、第一书记等加入宣讲队伍,组建了2027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科学理论、政策宣讲和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服务活动,让文明新风吹遍河东大地。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先行区建设工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关公忠义文化、尧舜德孝文化、河东家风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挂牌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开展立新家训家规、德孝文化“七进七创”主题创建、“星级文明户”创建等活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修订村规民约,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活动,常态化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活动,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德孝礼”“学先贤、明德礼”文化实践、“行囊记忆”等宣传教育普及活动,设立德政孝行榜、善行义举榜,把移风易俗理念传播到每位群众的心中。

  聚力社会治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升服务效能。开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行动,新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398个,推动农村“五务四场”、社区“一场所六中心”功能融合、服务提升。实施党建引领“三无”小区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开展“红色物业”品牌创建专项行动,破解基础设施差、管理不到位等基层治理难题。开展嵌入式养老试点,全市共建设3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4.09万平方米,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安心。

  提升综治水平。大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面提档升级,各行政村(社区)综治中心全部达到“五有”标准,处理办结事件87475件,办结率达95.62%。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矛盾纠纷“一窗受理、一站调处、一地化解”运行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发挥基层群防群治队伍作用,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2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2%。

  提升群众参与度。完善制度保障,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规范设置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村(社区)党务、村(居)务、财务“三务”公开。完善平台支撑,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平台,解决落实了6471个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探索设立“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平台,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聚力生态宜居,厚植基层治理“生态本底”

  打造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是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开展“两下两进两拆”专项行动,推动管线下地30.9公里,新建停车设施1059个,实施11个新建道路工程,新建成一批人行天桥、交通渠化岛、河东书房等,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温情。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改造小街小巷100条,供水管网改造20多公里,无障碍改造100多处。扎实开展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打造13处景观小广场,铺设健身绿道11000余米,提升了宜居宜业的城市魅力。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百日整治大提升行动,提升改造农村公路60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污水处理厂68座,建设垃圾中转站130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每年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连点成线、集线成面,打造具有晋南文化特色的乡村风貌。(转载自8月9日《山西日报》)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