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统计局专栏>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数据及解读>统计分析>统计分析
十八大以来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发表时间:2021-07-13 16:31

  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带领河东儿女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以浴火重生的勇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动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生态转换,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增长跑出加速度,点燃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筑起了民生福祉幸福墙,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为“十四五”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造三大强市、构建三大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稳步攀升,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

  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阵痛交织的困顿,市委、市政府沉着应对、精准发力,聚焦实体经济,以项目带动为王,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强工业、扩投资、促消费,全力夯实发展底盘,经济增长渐行渐稳,回升向好的局面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19年,全市经济总量迈上1500亿元新台阶,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1643.6亿元,比2012年增长55.8%,年均增长5.7%。

  ——财力支撑不断加强。在大力推行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依然实现稳定增长,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0亿元,比201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0.1%。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步伐更坚实

  十八大以来,在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推动下,运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实力不断增强、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服务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2013-2020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3%、4.7%和7.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3个和2.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运城市第一大产业,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2020年,三产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9.6%,比2012年提高8.4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产量累计突破两千万吨

  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形势稳定。2013-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年均增长1.1%,2020年达到282万吨,比2012年增长8.8%,八年来粮食总产累计实现2155.7万吨。2020年全市园林水果产量达665.5万吨,比2012年增长37%,年均增长4%。

  (三)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十八大以来,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在大力提升改造传统行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激发实体经济新动力,全市工业在荆棘中突破前行。202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68.4亿元,是2012年的1.4倍。2013-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2020年,工业生产稳步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战新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新材料产业增长14.3%。

  (四)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十八大以来,运城市服务业发展进程加快,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2017年突破600亿元,2018年突破700亿元,2020年迈上800亿元新台阶,三产增加值总量达到814.7亿元,比2012年增长79.5%。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增加值100.9亿元,比2012年增长76%,年均增长7.3%;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8亿元,比2012年增长42.7%,年均增长4.5%。

  三、内需动力支撑强劲,消费潜力释放有序

  十八大以来,全市以新供给为引领,积极拓展新需求,通过大力提高投资质量,推动消费提质增效,增加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投资、消费需求侧的引擎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需求动力。

  (一)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

  十八大以来,全市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引导经济逐步转向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2013-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8%,全市投资产业结构比重由2012年的5.4:63.3:31.3调整为10.1:39.8:50.1,呈现第三产业投资比重逐步上升态势。2020年,全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202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62.9亿元,比201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1.6%。

  (二)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旅游业迈入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在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形式持续升级,全市消费市场逐年扩大,不断迈上新台阶,2014年突破500亿元,2017年突破600亿元,2019年突破700亿元。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0.8亿元,比2012年增长67.3%,年均增长6.6%。旅游业迈入新阶段。202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771.9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3.1倍;实现旅游总收入831亿元,比2012年增长4.1倍。

  (三)外贸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增加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增加。近年来,全市外贸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影响,波动较大,但从商品结构看,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持续增长,外贸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328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1.1倍。

  四、基础建设持续巩固,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居民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2012-202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5509公里增加至16096公里,增加了587公里。2020年全市公路密度达113.5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4.1公里/百平方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37.9万辆增加至98.5万辆。2020年,全市公路货运量13595万吨,比2012年增长98.7%;公路货物周转量421.4亿吨公里,比2012年增长1.4倍。

  邮政电信业务发展迅速。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邮政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电信技术不断更新。2020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51.1亿元,比2012年增长9.9倍,年均增长34.8%。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由2012年的2.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2.1亿元,年均增长32%;电信业务总量由2012年的29.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29亿元,年均增长35%。2020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463.5万户,比2012年增长19.5%。

  五、居民生活显著改善,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十八大以来,市县两级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民生事业持续改善。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28元,比2012年增长77.4%,年均增长7.4%,快于 GDP年均增速 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7元,比2012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9.1%,快于GDP年均增速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86缩小至2020年的2.53。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37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83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52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4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3%。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2020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2年47.7万人增加到74.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32.9万人增加到36.8万人。

  2020年,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1.3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738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7.8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5亿元,比2012年增加1.3亿元。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2020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68.5亿元,比2012年增长50.4%。高等教育不断加强,2020年,全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达到6.3万人,比2012年增长54.1%;教职工3658人,比2012年增长14.3%,其中专任教师2774人,比2012年增长25.6%。

  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2020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610个,比2012年增加17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8个,比2012年增加3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由2012年的2.9万张增加至3.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2012年的2.5万人增加至3.3万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末,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2处,比2012年增加99处。其中国家级102处,比2012年增加58处。2020年末,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4%,分别比2012年提高3.3个和2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业绩,这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步入“十四五”,全市上下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以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强建优晋南市域中心城市为牵引,以“五抓一优一促”为经济工作主抓手,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打造“三个强市”、构建“三个高地”,努力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