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水务局专栏>工作动态
我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引得甘泉润万家
发表时间:2020-11-20 11:34

脱贫治穷,水利当先。

“十三五”时期,我市水利部门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坚持以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通过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多种措施,加快补齐贫困地区水利薄弱短板,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全面提升,构筑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保障体系和工程管理运行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3394处农村集中饮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8%,为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让河东大地441.89万农村群众从此告别了“含氟水、苦咸水,”喝上了“安全水”“致富水”“幸福水”。

城乡供水一体化

让农村群众饮水无忧

我市总人口537万人,其中农村供水工程受益人口441.89万人,涉及贫困人口10.58万人。过去,受特殊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全市13个县(市、区)中有7个县存在部分乡村地下水氟含量超标的情况,导致当地氟斑牙这一地区性牙病较为普遍,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让水问题彻底得以解决,我市水利部门按照“城乡一体、资源整合、统筹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建设,盐湖、临猗等县(区)通过引用黄河水、兴建大水厂以及城乡集中供水管网延伸等措施置换水源,新绛、稷山等县通过安装水质处理设备、改造供水管网等措施改善水质,推动农村居民饮水方式、饮水质量发生历史性转变。

以盐湖区为例,该区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三大问题并存,全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6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7%,是山西省缺水问题、饮水安全问题最突出的县区之一。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中,当地建起了振新庄水厂,将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处理后的黄河水输送到盐湖区的大渠办、姚孟办等地,解决了122个行政村及盐湖区工业园区约15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现在我们村用的都是振新庄水厂供的水,和城里一样24小时不间断,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方便、卫生又安全,喝进了嘴里,甜到了心上。”家住盐湖区北相镇东古村的解成群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带来的变化和便利。

振新庄水厂只是当地3394处集中式供水工程中的1处典型例子;东古村也是全市31.36万农村人口结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历史的生动缩影。

截至目前,全市氟改水任务已全面完成,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人口达到全市总人口的50%。从吃水难、水难吃到如今吃上水、吃好水,统一供水的一小步,让缩小城乡差距迈出了一大步。

水利投入持续化

让贫困地区用水不愁

夏县泗交镇王家河是一个贫困村,因地势限制,吃水要到沟里去挑,农业更是靠天吃饭,吃水难、用水难成了很多村民最头疼的事情。

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贫困人群叩开小康之门的“拦路虎”,更是脱贫攻坚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针对王家河村等一批贫困村因水受困、因水致贫的突出现象,运城市县两级政府精心谋划部署,水利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将项目资金向贫困人口多、受困程度深、脱贫意愿强、攻坚任务重、配套保障好的地方倾斜。

“多亏了咱水务局,为我们村找水源、引管道,将5公里外的六股泉水引进来,村民们不但用上了自来水,还买来了洗衣机,装上了淋浴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说到水利扶贫,贫困户邢小学喜上眉梢。

由于有了优质的水源和充足的水量作支撑,勤劳智慧的王家河人培育出享誉三晋的高山优质一级茶叶“厚民晋茶”,成为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如今,邢小学和妻子赵淑红都在茶园上班,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还能方便照顾一家老小,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一涓“脱贫水”,滋润了庄稼地,兴旺了茶产业,也带火了乡村游。不只是王家河村,全市其他贫困村都搭上了这班水利精准扶贫快车,奔向康庄大道。

经过连续5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共完成总投资7.64亿元,陆续完成5个贫困县及8个非贫困县有脱贫任务的饮水安全工程,受益范围涵盖自然村2528个,受益人口169.85万,其中贫困自然村98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58万,按现行标准,运城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

工程运管规范化

让小康生活品质更高

盐湖区姚孟办新安庄村是运城重点农饮水扶助村之一。

一开始,由于尚未严格水费收缴政策,村民的节水意识普遍不强,导致水资源过度浪费,建成的水厂制水能力根本满足不了村民无节制用水的需求,水质也无法保证。

为了让群众从思想上树立节约、有偿使用水资源的意识,当地组织开展“水厂开放日”“保护水源地”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实行“抄表到村”“抄表到户”等多种计量收费模式,推行智慧水务,推广指尖水务App,实现供水服务线上化、水费缴纳一键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工程建成后,后期运行管理更为重要。对此,我市坚持“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发展理念,落实13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保障本县农村饮水安全的主体责任、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县农村饮水安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落实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护经费,组建农村供水工程专门管理机构和队伍,采取定职责、定产权、定标准、定补贴、促联通、发手册“四定一促一册”等做法,构筑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的管护格局,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在水源保护方面,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集中式水源地源头管理和污染治理,实现了千吨万人以上供水工程水源地划分和保护“全覆盖”。

在水质检测方面,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检测中心14处,对农村饮水水质进行定期规范检测,实现了区域水质检测中心全覆盖。

在水价核定和水费收缴方面,遵循“节约用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制订《运城市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及时完成集中供水工程的水价测算核定。

水费收缴实行“一户一表,以量计征”,有效遏制偷水、欠费、水浪费现象,全市水费收缴率达到96%,位居全省前列。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健康工程”的深入推进,运城的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群众在变富……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运城人民从民生水利建设中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对农村供水薄弱地区和环节的动态监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反弹,并探索形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护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让‘安全水’‘致富水’‘幸福水’一直流淌下去。”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靳虎刚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来源:运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晓瑞 通讯员 许引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