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运城要闻
拔穷根 开富路——芮城县产业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张波 发表时间:2020-07-13 09:19

  35.5万亩苹果年总产值逾30亿元,连续5年全省出口量排名第一,“绿色银行”让芮城30万农民率先脱贫;11.2万亩花椒年纯收入8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沿山一带菊花、丹参、柴胡、油牡丹等中药材产业基地,与绵延40余公里的光伏板相互辉映,一派“采菊风车下、悠然见条山”的怡人景象……“十三五”期间,芮城县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积极发挥现代农企在精准扶贫中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纵深推进,蹚出一条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以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依托养殖产业

  敲开致富之门

  “那时从来没敢想过,光景能过得如此有底气、有盼头。”7月10日,正在谷场摊晒粮食的芮城县西陌镇马夭村村民郑增国感慨道。2015年之前,他是因灾返贫的贫困户,借助国家扶贫政策的东风,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产业,一举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年底,郑增国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从昔日危房搬迁至150余平方米的集镇新单元楼,过上了小康生活。

  马夭村地处中条山脚下,2014年被评定为芮城县17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8月,芮城县畜牧局结对帮扶马夭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以建设一座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养殖小区为工作切入点。2018年7月,猪场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4万余元。2019年,驻村工作队追投70万余元新建猪场,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7万余元。

  在大力发展养殖产业的同时,马夭村投资2.7万元购买花椒树苗,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培训,成立芮城条芩中药材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补贴金、农资免费发放等形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同时带动周边各村积极仿效追赶。如今的西陌镇,每年6月份忙夏收、7月至8月份采花椒、9月份摘红枣、10月份摘苹果、11月份摘柿子、农闲时节到产业加工厂就近打零工,初步实现村民每月有钱赚、全年有事干的良性循环。

  依托利好政策

  实现脱贫致富

  党永华是风陵渡镇王辽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其妻子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导致他无法外出务工,生活十分艰难。作为包联单位,芮城县林业局主动作为,助力他在自家的4亩花椒地上做文章。帮扶工作队通过一系列技术指导,党永华的花椒产量立竿见影。“以前思想不开化,老想着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但我文化程度低,年龄又大,除了饭店帮厨,还能找下什么活计?去年10月,因为花椒地保墒效果好,花椒产量提高很多,亩增收3000余元。照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两年就能过上小康生活,有这样的好政策,现在我就一心侍弄花椒产业,也不再想着外出务工啦。”党永华欣慰地说。

  芮城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肖国辉介绍说,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花椒产业已跻身为芮城现代农业的六大工程之一。芮城“大红袍”品种最有名气,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供不应求。

  依托养蚕产业

  绽放致富之花

  “说来惭愧,我是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除了自家3亩耕地,再也没投资啥。”阳城镇石道村贫困户董卫说,“蚕种、苗木是合作社无偿提供的,连最便宜的养蚕器具都置办不起,我就只投工,5个月收入1.2万元,很快就脱了贫。”在石道村,和董卫一样借助养蚕脱贫的贫困户还有8户,年可增收40万余元。

  “咱们这地方靠近山区,干燥的气候却能催生优质蚕茧,这是一大优势。尽管桑树苗首年产量低,蚕茧少,但靠着订单作业,亩效益能达到3000元以上,当年就能收回成本。”提及养蚕产业,芮城县柏树岭上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志平如数家珍。2018年4月,胡志平将家中的4亩耕地全部栽植桑树,进军养蚕行列。短短几年时间,通过成立合作社、注册公司,依托“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偿还数十万元债务的同时,带动周边贫困户相继加入,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实现由特困户到老板的华丽逆袭。

  2019年3月,阳城镇党委实地划出80亩荒沟,作为支持胡志平扩栽桑树基地,将养蚕列入新兴产业广泛普及推动,并将柏树岭上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定为“3899”产业,专注于为当地留守妇女、老人拓展一条增收渠道。“产业要靠人去发展,现在留守在农村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公司和企业,流转土地来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是最好的产业发展路径。”阳城镇党委书记胡丹英说。

  建立扶贫车间

  拓宽增收渠道

  7月11日,细雨蒙蒙,在西陌镇硕贝爽手工艺加工有限公司门口,醒目悬挂着“扶贫车间”牌子,4个车间内的85名员工,在各自全神贯注地工作着。

  企业负责人姚妙条家住风陵渡镇,从事服装加工行业20余年。2019年10月,姚妙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投资80万余元,在西陌镇选址建立扶贫车间,为贫困户及当地留守妇女提供就业机会。

  贫困户刘春妮是车间的一名员工,以前她在县城照看孩子上学,捎带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如今孩子考上大学,她就回到村里,就近在扶贫车间找了份工作,按件计酬,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

  “2019年以来,芮城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365万余元,在阳城镇、大王镇、学张乡等5个乡镇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6个扶贫车间,有效拓宽了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渠道,确保挣钱顾家两不误。”芮城县扶贫办主任尚亚超介绍说。

  脱贫攻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西陌、阳城、风陵渡等地只是芮城产业扶贫显成效的一个缩影。为了摘“穷帽”、拔“穷根”,芮城县坚持把省委“十项清零”工作作为收官之年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上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扶贫项目遍地开花。依托芮城苹果、花椒、芦笋、屯屯枣、香椿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4家,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亚宝集团、惠丰果业、天之润枣业、鑫峰调味厂等龙头企业通过资产收益、吸纳就业等模式,与3000余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近55.8%的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截至目前,芮城县已完成1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52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完成5223户13557人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由6.08%下降至0.04%。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芮城县正以更加精准的举措和更加精准的行动,筑牢产业脱贫根基,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彻底拔“穷根”,开“富路”,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记者 李 鹏 通讯员 曹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