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人社局专栏>工作动态
技能培训,让他过上蜜样生活
发表时间:2020-06-05 09:31

扶贫要扶志,要扶智,要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彻底挖掉穷根,为巩固脱贫成果注入永久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扶贫的过程中,绛县不断涌现出一个个脱贫榜样, 他们人穷志不短,不愿“等靠要”,借助扶贫春风,借助技能培训雨露,用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托起了幸福的未来。

养蜂能手王建真就是其中之一,他验证了一个从村里小人物“变身”脱贫路上大红人的真实故事。
      59 岁的王建真是绛县大交镇续鲁峪村人。续鲁峪村位于大交镇东边缘山区,是全县32 个贫困村之一,也是易地扶贫搬迁重点村。不知从何时起,王建真的祖辈就居住在这贫瘠的续鲁峪山上,家里几辈人都没有摆脱过贫穷。因为贫穷,家里不得已给王建真找了一个先天智力有障碍的媳妇,媳妇还体质弱,对药物过敏,晕血,身边几乎离不开人。婚后有了两个女儿,一家人住在山上三孔旧窑洞里,生活的重担全落在王建真一个人身上。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壮年的王建真突发腰疾,再也没有治好,医生劝他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了, 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供两个女儿上学,他透支着身体四处打零工,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这几年,两个女儿好不容易长大毕业了,他又患上了脑梗,一次次的治疗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2014 年王建真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此,王建真的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 

     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自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帮扶干部的宣讲下, 王建真了解了国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信贷等一系列政策,平时无精打采的王建真眼里似乎有了光,寻问着帮扶干部每项政策能给多少钱, 啥时候能领到钱等等,帮扶干部心里明白了,王建真和大多贫困户想的一样,以为扶贫就是政府给贫困户发钱。因此,帮扶干部本着扶贫先扶志的原则,悉心向王建真讲解国家省 市县政策,打消王建真一等二靠三要的思想,积极鼓励他根 据家庭实际情况,谋定一条产业脱贫的路子。几经交流,帮 扶干部发现王建真思想发生了扭转,他开始关注产业脱贫、扶贫小额信贷、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政策,“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得实实在在干个啥,还能光想着靠政府救济生活,我家里这个样,大闺女嫁了人,小的也面临着找婆家,我不能让婆家笑话。”他说。     

  可是,能干个啥?王建真一连几天白天到处打听什么好干,夜晚辗转难眠,烟抽了一根又一根,思来想去,他主动找到帮扶干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帮扶干部立马打起了精神,“那就养蜂吧,咱这山上的蜂蜜纯度高,好喝,不愁卖”。“不瞒你说,我之前养过蜂,没有技术,摇不了多少蜜”。“技术咱不用愁,县里针对贫困群众经常有技术培训,养蜂活不重,一斤能卖个二三十块钱,收益还好,这个项目适合你”。王建真有了想法,帮扶干部似乎比他还高兴,比他还心急, 没过几天帮扶干部自费购置的 20 个蜂箱就送到了王建真家里。有了帮扶干部的支持,王建真更加坚定了通过养蜂来脱贫致富的信心,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养蜂之路。

      扶智,脱贫先富脑子 

自从下定决心养蜂开始,似乎王建真心里有了底气,胆变大了,腿也勤快了,做事不再犹犹豫豫。2018 年村里成立美洋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后,王建真第一个申请加入,蜂养起来了,他心心念念就想着学技术,这个平时不爱言语,尤其不爱跟干部打交道的老实人,为了学技术,时常有些难为情地追问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啥时候有技术培训?上头能不能派专业人员来现场教教我们?”王建真一边期待着技术培训,一边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窝在他的养蜂地里,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那“一亩三分地”,每天早出晚归,似乎化成了养蜂地里的“稻草人”。夜深人静带着防护帽走在山村小道上的他, 经常把村民吓得连蹦带跳,后来慢慢地,大家也都习惯了, 清晨和深夜的路上看到的身影,准是他。

没过多久,绛县人社局办了一个农业技术培训班,当帮扶干部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他欣喜若狂,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培训周期一个月,他就拿着铺盖往县上跑,有村民问他,“培训这么长时间,你去了你老婆谁管?”他回答,“二闺女看着,她现在就负责我们的后勤,我得去学技术,这是正事”。村里的老百姓能在地里猫上一天干活,也大多不愿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听一节课,但王建真不一样,他积极性高,爱学、也有耐性,尽管年纪偏大的他在学习中有些力不从心,但从没想过放弃,课堂上没听懂的,课下追着老师问,连老师都被这位“大龄”学生感动,常常给他“开小灶”,根据他的养蜂实际提了很多意见建议。王建真慢慢把养蜂经验和课堂上学到的专业技术融会贯通,养蜂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形成了自己的“养蜂经”,从蜜蜂的习性、蜂王胎的出现到蜂箱的制作和摆放、蜂箱的环境保洁等,这些专业养蜂知识他如数家珍,并加以运用,摇的蜜产量比以前翻了几倍,平均一个蜂箱一年能摇 30 斤蜜,纯度也越来越高,“一个专家说过,41度蜂蜜是 36 度蜂蜜营养价值的两倍半,咱这蜜是自然成熟蜜,我都是等蜜蜂酿好了才摇蜜,要不纯度上不去”。自学尝到技术的甜头,王建真更加用心自主学技术,他还订阅了《中 国蜂业》杂志,闲下来就翻书。
       王建真开始养蜂后,每天起早贪黑照顾蜂箱,下足功夫学习技术,一步一步,王建真的蜂箱数量越来越多,养蜂之路越走越宽,到 2019 年底,他的蜂箱从之前的 5 箱发展到108 箱,一年的收入就达到 3 万元。                         
     引领,带着村民一起富  

 

     2018 年底,王建真顺利通过验收,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养蜂这项特色产业不仅让他脱贫致富,也让其他贫困户和村民看到了希望,“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脱贫致富才是富”,王建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这几年的养蜂经验讲给其他贫困户。

贫困户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时候听得云里雾里,技术学的不深不透,经常导致“蜂去箱空”,开花的关键期蜂箱没有蜂就没有蜜,没有蜜就意味着一年白干了。面对这种情况,王建真发现说教的方式行不通了,那就实打实、手把手教,一户挨着一户进,一箱接着一箱看。心急的他也顾不上腰疾了,每天清晨五六点,把媳妇一天的饭菜做好后,就匆匆忙忙赶去养蜂地里,挨家挨户对这些贫困户的蜂箱一箱一箱地仔细检查,一待就是一天,饿了就吃口自己带的干粮, 别人做好饭让他进屋吃,他说“不把这些蜂箱的问题解决好, 咋好意思吃你家饭?”连续三个月,王建真天天如此,没事就往贫困户家里跑,看到王建真比他们还急,那些原本不太当回事的贫困户,反倒不好意思了,跟着他一起在养蜂地里鼓捣,终于发现症结所在,成功引来了一箱箱蜜蜂。
      王建真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是解决了有些贫困户的思想难题。马大叔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养蜂只是因为合作社发了蜂箱,跟王建真学技术,也就图个热闹,看个新鲜, 没太当回事儿,有一次,他的蜂箱里产生了蜂螨,蜜蜂的寄生虫,害的幼蜂在院子里到处乱爬,大量死亡。马大叔也不理会,还泡在邻居家里打麻将。王建真看了真是又心疼蜜蜂,又生气马大叔,匆忙回到家背来药桶打药抢救。在王建真的帮助下,马大叔的蜂箱有了收益,渐渐发展到 20 个蜂箱, 村里人对他的看法也大为改观,他感叹道“人家(王建真)把我们的事情看的比自己的事情还重要,一次次往家里跑,我也不能不知道好赖”。对此,王建真说,“也不能光说他懒, 他确实不懂,而且没有收益之前他也没有信心,比较被动, 拨一下转一下,自己有了收益,他就知道好好干了”。几年里, 在王建真的引领带动下,村里 12 户贫困户搞起了养蜂产业。                           
     蜕变,脱贫路上“大红人” 

自脱贫攻坚以来,王建真身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改变的不仅是他的生活条件,更是他的精神风貌。从前他跟很多老百姓一样,是村里的“隐身人”,对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漠不关心,好像所有的事都与他无关,又好像村里所有的事也都不需要他,是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小人物”。如今,他因养蜂脱贫致富而逐渐蜕变成村里的“大红人”,这个质朴的农民有了懵懂的政治参与意识,他闲来无事就往村干部家里跑,寻问村里的发展情况。

2019 年续鲁峪村拆除复垦工作开始,许多村民不愿舍弃自己在山上的老房子,工作人员与这些老百姓交流困难, 导致拆除复垦工作缓慢。王建真第一个带头,响应政府政策 号召,主动下山搬进政府安置房,还克服自身困难主动要求 陪同工作人员跟村民沟通做工作,用现身说法给村民讲“我现在的住的安置房比山上的窑洞强百倍,买菜、看病啥的方便多了,还能回到镇上规划的养蜂区继续养蜂,就算不养蜂, 住在镇上打零工都方便”。他的现身说法起到很大作用,政府 的拆除复垦工作如期完成,不得不说也有王建真的一份功劳。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建真也不闲着,他主动要求到小区值班,参与防控,他说,“我家穷了几代人,我这一辈儿终于摆脱了贫穷,我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国家给的,现在国家有难,我一定得尽一份力”。他冲锋在前,积极排查武汉返回人员,严守小区大门关,有一户弟弟从武汉打工回来,跟哥哥住在一起,哥哥坚持要出小区,王建真拎得清,“就算你没去过武汉,但你跟你弟弟住一块,你就有风险,放你出去,会危害更多人,我宁愿得罪你,也不能放你出去。”

如今,王建真就像他养的蜜蜂一样,不甘贫穷,勤劳奔波,终于搬离了几辈人都没有离开的大山,摆脱了几辈人都没有摆脱的贫穷,竭尽所能带领周边群众和他一样过上了甜如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