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按主题分类>民政、扶贫>民政
索 引  号 :YC00101-0802-2018-0082 发文机构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体裁分类 :其他 发文字号 :运政办发〔2018〕12号
主题分类 :减灾救济 主 题  词 :减灾救济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2018年03月20日
标       题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来源: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表时间:2018-03-20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3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我市“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山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运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和我市《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我市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相继发生了低温冷冻、干旱、洪涝、风雹、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全市年平均受灾人口12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5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努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灾害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市、县两级成立减灾委员会,由10人组成的市减灾委员会专家组为我市防灾减灾救灾的重大决策提供支持,多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效能显著提升。

2.防灾减灾救灾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法治化进程,市政府出台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要汛情报告、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市直各有关单位制定或修订自然灾害救助、抗震救灾、森林防火、农业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处置、地质灾害等应急预案,制定消防安全、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管理、校舍安全、市场保障、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信息报送等规章制度,综合防灾减灾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3.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明显提高。依托气象部门建成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减少灾害损失。建成1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11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187处自动雨量水位站、1572处简易雨量水位站,122个山洪灾害乡级预警点、935个山洪灾害村级预警点;1个测震中心、4个子台,13个前兆台站监测站;844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42个林火远程监控点,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科学能力得到提升。

4.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市民政、水务、国土资源、林业、卫生计生、防震减灾等部门救灾应急队伍不断壮大,救灾物资储备能力不断增强,救灾装备设备不断改善,救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及时启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妥善应对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十二五”时期,下拨救灾资金2.223亿元,救助受灾群众208万人次;争取民政部救灾专用车10部,多灾易灾县全部配套到位;救灾物资储备库仓储总面积、物资储备量实现大幅度提升,12小时内对受灾群众救助得到落实。

5.社会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主题活动,通过风险排查与整治、科普展览、应急演练、人员培训、仿真体验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等传播手段,不断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1个、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8个,全市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不断提升。

(二)“十三五”期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

党的十九大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救灾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历年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看,我市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明显增多,易发生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沙尘暴、雾、霾等气象灾害。从所处地理环境上看,我市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复杂,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仍然较大。全市特别是盆地及其边缘地区存在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防震减灾任务繁重。

“十三五”期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监测预警技术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物防灾能力需要强化,救灾装备设备、应急物资储备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等需要强力推进。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必须不断增强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全力推动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快速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为统领,以“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 ,以“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为总抓手,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

3.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坚持省、市统筹指导、支持,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4.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和发挥县(市、区)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合力。

(三)发展目标。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

2.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3%以内。

3.建立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4.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特别要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因灾造成的损毁及影响程度。

5.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达到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

6.争创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0个“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每个城乡基层社区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

7.防灾减灾知识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三、“十三五”防灾减灾救灾主要任务

按照综合防灾减灾发展目标,提出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能力、强化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8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政策法规制度。完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紧急医学救援、恢复重建等领域的相关政策。修订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工作规程,明确政府、学校、医院、部队、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措施。加强市、县两级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明确市与县灾害管理事权划分,强化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

(三)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灾害监测地面站网和防灾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能力。发挥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用,显著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开展以县为单位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普查,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统筹发展灾害信息员队伍,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适时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

(四)增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适时调整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制定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应急响应启动标准,细化应对工作流程,提高应急救助能力。加强救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在争取国家、省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市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储备类型,丰富物资储备种类。适时发展航空医学救援,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适时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装备设备更新换代,加强市、县两级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管理和使用,优先为多灾易灾地区配备应急装备设备。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统筹做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能力。加强农业、林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防汛抗旱、防震减灾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中小河流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治理,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提高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推动开展城市既有住房抗震加固,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与土坯房改造,提升城乡住房抗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六)强化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创建试点工作。适时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和标准,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七)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健全动员协调机制,建立服务平台。研究和推进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服务等相关措施。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使用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房保险、农业保险政策,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制度。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的能力,提升灾害治理水平。

(八)加强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网络教育平台等建设。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弘扬防灾减灾文化,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就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也是增长”的理念,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四、“十三五”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工程

“十三五”期间,结合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际,提出4项基础工程。

(一)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工程。

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力争2019年底,市、县两级全部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努力完成新建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任务,配备必需的装卸设备、物资保管维护设备等装备。在争取国家、省支持我市建设1个市级库、5个县级库的同时,市级积极扶持县级库建设工作。适时在多灾易灾城乡社区探索开展救灾物资储存室试点工作。科学确定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形成多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提升救灾物资储备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化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救灾物资入库、存储、出库、运输和分发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救灾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使救灾物资调运更加高效快捷有序。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落实《运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相关要求,在市区至少建成2个国家标准Ⅱ类以上应急避难场所,每个县城至少建成1个国家标准Ⅲ类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维护相关制度,适时探索制定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认定启用管理制度,推动开展县(市、区)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等现有资源,新建、改建、扩建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应急救助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等设施。

(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程。

建立国家及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跟踪评价与退出机制,提高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对国家及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跟踪考评,及时发现、培养、推广先进典型。争创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0个“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四)防灾减灾科普工程。

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学习教材,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研究制定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规范,推动县(市、区)结合实际新建或改扩建融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开展“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逐步建设防灾减灾网络交流平台,为公众提供知识查询、文化产品浏览等服务,拓展防灾减灾科普形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市减灾委员会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实施方案,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要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落实综合减灾事项,切实转变重救灾轻减灾思想。坚持防灾减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全面落实。

(二)完善保障机制,拓宽投入渠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主体责任,切实将防灾减灾救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落实防灾减灾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保障重大项目落实到位。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加大对多灾易灾区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三)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队伍结构。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抢险救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强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队伍建设,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

(四)加强跟踪评估,协作推进任务落实。

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市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切实提高规划实施成效。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本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报市人民政府。

 

附件: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基础工程年度任务推进表

 

附件

 

运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基础工程年度任务推进表

 

 

 

序号

防灾减灾救灾
工程项目名称

目标任务

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单位

备注

2018年度

2019年度

2020年度

1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工程

力争2019年底,市、县两级全部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

   万荣县、芮城县力争今年年底前建成完工,进行竣工验收后,投入使用。
   市级和平陆县、闻喜县、夏县做好项目前期筹备工作,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垣曲县、河津市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省、市资金支持。

   市级和平陆县、闻喜县、夏县、垣曲县、河津市本级财政足额配套资金,力争年底建成完工。

   市、县两级继续完善项目配套设施、健全手续,争取全部投入使用。

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县级人民政府

绛县、永济、盐湖、新绛、稷山、临猗6县(市、区)已建救灾物资储备库。

2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在市区至少建成2个国家标准Ⅱ类以上应急避难场所,每个县城至少建成1个国家标准Ⅲ类应急避难场所。

   完善市区南风广场已基本建成的达国家标准Ⅰ类应急避难场所后续工作;制定天逸公园达国家标准Ⅱ类以上应急避难场所项目计划,做好前期工作。
   完善每个县城已基本建成的达Ⅲ类应急避难场所的后续工作。

   市区南风广场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完工,进行竣工验收后,投入使用;天逸公园应急避难场项目建设资金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力争年底建成。
   每个县城对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督促指导,验收规范。

   市区南风广场、天逸公园和县城应急避难场所全部可投入使用。

市防震减灾中心、市财政局、市人防办(地震局)、市住建局、县级人民政府

 

序号

防灾减灾救灾
工程项目名称

目标任务

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单位

备注

2018年度

2019年度

2020年度

3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程

“十三五”末全市争创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0个“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推荐申报1个国家级、9个省级创建目标。

   推荐申报1个国家级、10个省级创建目标。

   推荐申报1个国家级、10个省级创建目标。

市民政局、市防震减灾中心、市气象局、市人防办(地震局)、县级人民政府

已完成7个国家级、31个省级创建任务。今后每年根据省下达任务分解县级当年完成指标。

4

防灾减灾科普工  程

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学习教材;推动结合实际新建或改扩建融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开展“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

   开发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学习教材;推动市、县两级建立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开展“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

   开发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学习教材;完善市、县两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设施;开展“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

   开发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学习教材;扩大市、县两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的使用影响;开展“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

市教育局、市防震减灾中心、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县级人民政府

持续推进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