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按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
索 引  号 :YC00101-0205-2019-0186 发文机构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体裁分类 :其他 发文字号 :
主题分类 :建设规划 主 题  词 :建设规划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2019年04月08日
标       题 :关于《大运城总体规划2035版》的解读
关于《大运城总体规划2035版》的解读
来源:运城论坛 发表时间:2019-04-08

      建设大运城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大运城总体规划2035版》编制工作。这版总体规划,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编制的一版总体规划,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战略部署,积极迎接2035年挑战的一次重要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方面。

       一、强化区域中心职能,推进大运城城镇发展新格局。进入新时代,一系列国家区域规划和山西省域规划等上位规划对运城的城市职能担当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还是“省域副中心城市”,都要求运城要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承担区域职能。规划立足晋陕豫地区,突出核心引领龙头带动,大力推进盐临夏同城化,突出“主中心”引领作用;发挥优势县市辐射作用,提升河津、永济、闻喜,形成三个“副中心”;强调市域均衡全面发展,强化各级城镇建设,整个大运城形成“一主三副七个大县城71个建制镇”的城镇化格局。

       二、建设大运城核心区,实现新时代的城市使命。要体现大运城在区域发展战略内的职能和担当,就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核心引领作用。为此,规划强调要整合优势资源,凝聚形成有效合力,提高首位度,集中精力建设一个核心区。首先要统筹核心要素资源和行政管辖边界,科学划定核心区范围。核心区将整合盐湖、临猗和夏县各类资源,提升解州文化要素作用,同时统筹中条山、盐池等山水自然资源;核心区的范围应紧凑适度,便于凝聚形成中心城市,同时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因此,核心区范围的划定涵盖现状市城区、临猗和夏县县城、解州及其他重点乡镇,具体范围基本遵照乡镇辖区边界,南面以中条山山脊线为依托,涵盖盐池全域。核心区范围大致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12%,占盐临夏行政辖区面积的42%。

       三、站在历史新起点,谋划核心区发展定位和规模。规划将大运城核心区定位为:“一带一路”重要源点、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先进制造业产业高地、生态宜居和华夏文化旅游城市。上述定位呼应嫘祖养蚕丝绸起源,落实上位规划定位导向,突出运城现有产业基础和三大资源优势,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转型升级要求和城市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核心区的中心引领作用和职能担当,利用多种规划方法预测,到2035年大运城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2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60万人,城镇化率达80%左右。

       四、汲取中国智慧与经验,确立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汲取“象天、法地、理水、营城”的中国智慧,确立核心区“一轴一脉、山水融城,一心三辅、组团发展”的空间结构。“一轴”为城市发展轴线,沿解放路方向,向南发源于中条山和盐池,向北经过池神庙、老城,越过孤峰山,指向黄河龙门。该轴线既体现了古代运城的山水营城理念,也揭示了现代运城持续向北发展的主导方向。“一脉”为城市生态脉络,中条山、盐池在城市南部横向展开,东联太行,西接黄河,形成核心区厚实的生态依托,也是城市山水格局的标志形象。一轴连接历史和未来,一脉联通自然和人文,一轴一脉交汇于盐池。所以应充分发挥盐池的生态和文化功能,大力改善池与城关系。同时,通过城区生态廊道的建设,以及涑水河、姚暹渠等的环境提升,实现蓝绿交织,将大山大水的生态格局融入大运城核心区的城市发展脉络之中。“一心”为中心城区,依托现有市城区发展壮大,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大运城的城市发展龙头、辐射凝聚中心和城市形象代表。“三辅”为临猗、夏都、解州三个辅城区,推进临猗、夏县撤县设区,提升解州发展定位,形成三个辅城区,融入城市发展整体格局。整体空间结构呈组团式开放发展态势,在实现核心区内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辐射带动永济、河津、闻喜等市域县市,进而提升大运城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目标。

       五、提高协调性和竞争力,优化核心区功能布局。以“一轴一脉、一心三辅”为统领,优化核心区内各组团的功能特色和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中心城区采取“中优、北进、东拓、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发展壮大为一个常住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规划范围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按照“片区开发”的理念,形成功能特色鲜明的“四个片区”:一是大力建设北部新城,形成产城融合的综合性城区,强调产业活力、生态文明、人居幸福,建成高质量的新区典范。具体规划上包括商务、产学研基地和居住三个功能区,重点营造商务中心、创新中心和高教中心三个城市中心,引领大运城在新时代里的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是精心开展城市更新,塑造宜居老城片区;三是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营造活力空港片区;四是适度向西发展,优化池城关系,预留发展西部片区。各片区规划形成片区中心,均衡服务各片区生产、生活功能,引领片区特色化发展。

       临猗辅城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贸易为特色,规划常住人口25万人,重点建设农产品交易和电子商务中心,联动楚侯与北部新城发展,突出物流功能;夏都辅城区以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特色,规划常住人口15万人,重点建设康养度假中心和旅游配套设施,统筹裴介和空港片区发展;大力发扬解州关公文化的城市名片效应,将其纳入核心区并赋以辅城区的职能定位,强化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拉近时空距离,优化功能分工,融入城市整体格局,以创意产业、特色旅游、文化交流为特色,规划常住人口10万人。

       六、着力保育山水林田生态网络,建设生态文明。修复保育中条山生态环境,疏浚水系连通黄河;保护林田生态本底,发挥农业大市的生态优势;提升盐池生态湿地功能,改善盐池对城市的景观环境作用;整治提升涑水河、姚暹渠等河流水系,建设城区生态廊道。总体形成“依山伴河,林田环绕,池城相映,蓝绿成网”的城市生态格局。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升盐池生态功能,着力解决盐池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融合;恢复和改造官道河等河渠水系,联通涑水河、姚暹渠,以水系和绿廊提升城区生态环境,形成“两横三纵八湖围城”的水网格局,实现山水融城。

       七、大力弘扬历史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影响力。串起“人类远古、农耕源头、黄河根祖、宗教信仰、河东民俗和红色革命”六大文化的时间卷轴,以盐池及其周边空间为依托,整合提升文化景点,形成环绕盐池的文化空间项链;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力争将盐池与解州关帝庙建设成为运城首批5A级景区,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水平;以盐池——关帝庙为龙头,发挥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和人文荟萃三大资源的优势,环绕盐池设立丰富的旅游景点和项目,集中营造环盐池旅游休闲区,大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八、深入发掘产业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一区五带”市域产业大格局下,强化现有制造业高端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业发展;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旅游休闲业发展;培育创新引领的新经济产业。打破行政藩篱,统筹产业布局,形成“中综合服务、北高端制造、南文创旅游、东生态休闲、西农业加工”的产业格局。协调运城开发区与盐湖高新产业园,以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形成“运城开发区—夏县开发区—楚侯工业园”汽车产业集群、“盐湖工业园—临猗开发区—夏县开发区(水头)”生物医药与新材料产业集群,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调整。

       九、全面优化基础设施,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一是优化交通设施。推进机场扩建,提升至4E级,并加快建设关公街,加强机场和高铁站的直接联系,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推进动车存车场扩建及运三客运专线和蒙西铁路建设,适时启动南同蒲铁路货运功能外迁。优化高速公路布局,新增运阳——大运高速联络线,调整东部绕城高速功能,改善空港片区与老城区的交通联系,并加强夏都辅城区与高速公路的连接;远期考虑大运高速城区段外迁至北部新城北侧,实现高速绕城。调整209国道线位,优化其他干线公路布局,形成“一环九射”结构体系,使核心区内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并辐射统领市域交通格局。完善城区路网,打通断头路,优化道路断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二是协调市政设施。统筹各类市政廊道,与规划布局相协调。加快推进“3515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城北污水处理厂等各项市政设施建设,提升集中供热供气普及率。建立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构建绿色市政设施体系和智慧市政服务系统。三是提升公共设施。构建高水平的市级公共设施体系,包括高教中心、创新中心、商务中心、生活中心、老城商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等,重点沿解放路轴线布局。优化社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保障民计民生。

       十、切实推进城乡统筹,促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空间利用,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等分类实施;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建设田园综合体,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乡村振兴。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