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数据>统计分析
2018年运城市城镇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14 10:00

2018年,运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以“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为总抓手,按照稳增长、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实体经济,深入实施“三大发展”计划,全市经济总体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四项收入全面增长

2018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07元,比上年增加1554元,增长9.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104元,比上年增加1802元,增长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一)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仍是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18年,政府积极出台增资政策、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就业人数稳中有增,就业形势持续向好,为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8378元,同比增加942元,增长5.4%;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2.3%,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3.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二)政策扶持,经营净收入大幅增长。

2018年,我市采取多种措施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促进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制定创业扶持优惠政策,逐步降低私营及个体企业准入门槛,激发城镇居民创业热情,随着简政放权、减税减负等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者的效益,带动了经营净收入大幅增长。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2633元,同比增加280元,增长11.9%;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为15.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9.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三)投资渠道拓宽,财产净收入涨幅最高。

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加强,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拓宽,出租房屋收入、投资收入、保险收益、利息收入成为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350元,同比增加145元,增长12.0%。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8.0%,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四)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

2018年,我市连续第14个年头调整企业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强住房、养老、救助等保障力度,拉动转移性收入增长。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6743元,同比增加435元,增长6.9%;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4.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6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3.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二、制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2018年我市工资性收入增长水平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增速明显过缓,而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63.1%,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目前我市正处于稳步发展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受企业效益下降的影响,工资性增收步伐缓慢。

(二)城镇化加速一定程度上制约城镇居民增收。我市城镇化率为50.20%,比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增长较快。但与全国2018年59.58%和全省58.41%的城镇率水平相比,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还将有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与原城镇居民相比,收入水平、就业稳定性较差,这些人口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

(三)增收渠道不广,就业难成为影响居民增收的大问题。

当前,群众就业与企业招工“两难”并存,由于全市劳动力不能快速顺应体力型向技能型就业的转变,导致就业人数不充分、就业岗位不理想,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收入。

三、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工资性增长长效机制。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但工资的增长却受政策因素和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要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

(二)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促增收。在平均工资一定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就业率正比增加,因此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率,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掌握就业的基本技能和必备知识,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和招聘广告等市场化网络,增加劳动就业机会。二是鼓励创业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政府部门应加大创业服务力度,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为重点,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职能,为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加强咨询服务力度,为广大创业企业和人员提供完善的创业政策咨询与指导,帮助创业者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创业和职业技能等各种培训,向各层次的创业对象传授知识技术,传播创业理念,引导创业方向,不断提高劳动者创业的能力。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增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有效手段,大力推进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建设,一是要狠抓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增长,保证养老金、离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保证下岗失业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形成社会保障基金稳定增长和社会保障对象收入水平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要在财力允许和平衡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对社会贫困群体除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外,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救助,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帮扶救助网络体系,推动居民总体收入增长。